尺牘刻帖:書翰帖影(2)
2013/12/2 15:56:0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其次,再來欣賞一種以刊刻尺牘而聞名的宋代叢帖——《鳳墅帖》。
南宋嘉熙、淳祐年間(1237-1252)由曾宏父選輯、張節摹勒,歐陽信明、歐陽庚等人刊刻了《鳳墅帖》。此帖幾乎收錄了宋代大部分政治、文化、學術、藝術方面的知名人物,尤其偏重于南渡前后的重要人士,上自帝王奎章宸翰,下至將相、名臣、學者、文士的公私信札、翰苑制稿、文章詩詞等等,是現存的第一部刊刻精良的斷代叢帖。
全帖共計44卷,其中《前帖》20卷,《續帖》20卷,另附《畫帖》、《題詠》各2卷。總計耗石359片,耗板1380板,共刻121129字。由私家刊刻如此卷帙浩大的叢帖在中國帖學史上還是第一次。各卷后均刻有摹刻者姓名、刊刻字數、耗用板數等題記,還有類似刻書牌記的“鳳山”圖形印兩種樣式,此類卷尾題刻樣式,在宋帖中較少見。
《鳳墅帖》現僅見宋拓殘本12卷,今藏上海圖書館。計存《前帖》卷十一、十五、十八,《續帖》卷三至四、十至十六,凡12卷,分裝7冊,共收錄98位宋人書跡,其中收錄岳飛、秦檜手札,尤為難得一見。
尺牘由竹木簡、帛書發展演變而來,魏晉、隋唐、宋明等早期尺牘絕大多數已經湮滅失傳,然而其中精華部分還是被古人珍藏于歷代刻帖中,雖然這不是尺牘原有真身,但是這一早期尺牘的影像的保留,對明清尺牘的影響卻是深遠又綿長的。
明代是自《淳化閣帖》刊刻后,“重帖輕碑”風氣最盛行的一個朝代。自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起,直到明朝末代皇帝思宗朱由檢及皇室宗族皆好書法,熱衷于帖學。在民間一批著名書法家、收藏家、鑒賞家也紛紛涉足輯刻法帖,出現了不少刊刻當代名家或自己書跡、尺牘的法帖,江南物產豐富,商品經濟興起,私家刻帖盛行,摹勒刻帖高手云集江南,如:章簡甫、章藻、吳鼐、吳應新、吳士端、管駟卿、吳之驥、吳章鏞、吳楨、楊明時等,一批不亞于宋代刻工的鐵筆高手應運而生,促成江南刻帖業的興盛繁榮。
就總體質量來說,明代私帖勝于官刻,官刻的注意點集中在翻刻恢復瀕臨絕跡的宋代《淳化閣帖》,私刻出于文人書家、鑒藏家之手,除翻刻宋帖善本外,另行加入自己收藏的歷代法書尺牘名跡,還破除陳規大膽匯入當代書家和自己的書法及尺牘作品,為宋以來的刻帖帶來了活力。
清代碑學赫赫有名,而帖學卻鮮有知者。碑帖收藏者多關注宋代以前碑帖,對清代刻帖尤其輕視,但是清代恰恰卻是中國刻帖史上最興盛的朝代。據不完全統計,宋代叢帖品種今存可信者僅10余種,明代叢帖約存70余種,清代則將近300種(還不包括單刻帖)。清代叢帖的成就并不以其品種、卷帙、規模來取勝,而是體現在個別聞名于世的精品中。
清末民國初最后兩套叢帖《壯陶閣帖》、《蘊真堂帖》成為刻帖史上的絕唱。隨著影印術的普及,復制古代名跡變得輕而易舉,再沒有刊刻法帖的必要。最終以羅振玉影印法帖《貞松堂藏歷代名人法書三卷》、《百爵齋藏歷代名人法書三卷》,以及潘承厚影印《明清藏書家尺牘四卷》、《明清兩朝畫苑尺牘五卷》,來宣告了持續一千年的刻帖史徹底終止,并開創了影印歷代法書叢帖的新紀元,從這些新生的“影印法帖”來看,尺牘又一次獨占先機,盡顯尺素風雅,但“刀尖”下的尺牘漸漸轉變為“快門”下的尺牘,刻帖技藝漸成絕響。(作者系上海圖書館研究人員)【原標題:尺牘刻帖:書翰帖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