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焦作8月26日電 千年沉浮、瀕臨滅絕的“梅花篆”技藝出現在河南省修武縣城,該縣民間書法家祝應倫創作的梅花篆字引起公眾極大興趣。
8月26日,記者赴修武縣,見到了這位民間書法家祝應倫。今年77歲的祝應倫自幼跟隨名師學習書法,其苦心鉆研四十余載的拿手絕活梅花篆字神形兼備。
梅花篆字是我國古代文人墨客創制的一種體現文人綜合修養的藝術表現形式。這一藝術表現形式字畫合一,巧妙地把漢字書法藝術與梅花畫藝有機結合在一起。梅花篆字遠看是字,近看為花,花中有字,字里藏花,花和字融為一體,字體剛勁有力。
資料顯示,歷史上的梅花篆字經歷了商、漢、唐、宋、元、明、清時期的風雨沉浮,到了清末,這種藝術形式又漸漸失傳了。1959年,祝應倫從民間藝人口中了解到有關梅花篆的一些情況后,便產生了研究這一藝術瑰寶的念頭。
為了尋訪梅花篆字的蹤跡,祝應倫的足跡遍布河南、河北、北京、陜西、甘肅、內蒙古等10多個省、市、自治區。經過長期醞釀、構思和習練,終于把瀕臨滅絕的梅花篆字重新挖掘出來。經過四十余載的苦心鉆研,祝應倫的“梅花篆字”書法藝術已經神形兼備。
祝應倫老人說,梅花篆字近處看像是梅花,遠處看了像字,似字非字、似畫非畫,這種字寫出來瀟灑、活潑、剛勁有力,但結構要掌握好。而且組合這些梅花,要本著這個字的基本形象,或加字、加畫。
“我畫梅花篆是五顏六色的。按說,梅花是紅、黃、白顏色比較多,藍、綠、紫都很少或者沒有,但現在這個時代,燈光非常豐富,我借用燈光的特點,把梅花畫得五顏六色,這算是隨時代而變色吧。”老人告訴記者。
如今,祝應倫還練就了能用五種書寫方式寫梅花篆字的絕技:雙手同書梅花篆字、左手寫字、右手寫字、口書和反書。
據了解,自清末以后梅花篆字這種藝術形式漸漸失傳后,如今,在國內能寫出梅花篆字的人可以說是少之又少了。【原標題:篆字如花瀕滅絕 焦作民間藝人令其重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