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趙素萍宣布開機儀式開始
焦作市委書記路國賢致辭
出席儀式的領導與部分演員合影
大河網訊(記者 李俊坡 趙檬 通訊員 陶莎) 3月27日下午三時,由省文化廳、省中華文化促進會主辦的“河南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百部劇目拍攝開機儀式”焦作舉行。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趙素萍出席并宣布儀式開始。由沁陽市懷梆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復排的優秀傳統劇目,《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在儀式上做了精彩演出,并將作為第一部劇目開拍。
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趙素萍,河南省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陳義初,河南省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常法武、王武偉、郭艷秋,省文化廳副巡視員孫鵬及焦作市委書記路國賢、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甘茹華出席了開機儀式。
3月27日下午14時30分,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趙素萍親切地接見了沁陽市懷梆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的部分演員。趙素萍指出,傳統的稀有劇種,講得都是向上的、向善的中華民族的美德,對稀有劇種傳承,也是對中華文明的傳承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是要我們靠一代一代人不懈的傳承。稀有劇種地域特色明顯,老百姓喜歡,一直在老百姓當中扎根的,老百姓需要的,實踐證明就是好的。
全省3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劇種 29個為稀有劇種
據了解,焦作沁陽市懷梆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復排的優秀傳統劇目《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將作為第一部開拍劇目。河南是戲劇大省,劇種多,分布廣。全省有32個劇種進入我省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除豫劇、越調、曲劇三大劇種外,其余均為稀有劇種,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活態”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是地域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映射,有著較高的社會價值、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這些稀有劇種憑借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劇目和獨特的唱腔,形成了無法替代的文化資源,構成了一部民間厚重的歷史文本。幾百年來幾經興衰,幾多蛻變,目前面臨著后繼乏人、劇種瀕臨滅絕的窘境。近年來,各級政府加大了對稀有劇種的保護力度,將這些劇種逐漸納入各級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從政策、資金等各個方面加大對稀有劇種的保護力度,促進其有效傳承和發展,使之現狀有所改觀。
傳承華夏文明 保護和傳承傳統地方稀有劇種
據介紹,為大力弘揚中原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河南地方戲曲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河南省中華文化促進會作為省政協主管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自2012年3月份成立以來,以“弘揚中華文化、傳承華夏文明、加強對外交流、促進中原崛起;致力發展創新、惠及人民大眾”為宗旨,立足實際,充分挖掘河南當地的文化資源,為河南文化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2012年6月,文促會先后在平頂山和濮陽兩地舉辦了“送文化下鄉”文藝演出活動。此次活動吸引眾多的省內知名表演藝術家的加盟,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和好評;2012年11月20至22日,組織召開了中華文化(洛陽)論壇首屆宋學暨程顥程頤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吸納了200多位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及部分省、市、區的文促會代表參會,收到了110余篇約290余萬字的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實踐價值的理論文章。此次研討會得到了與會代表的充分肯定和社會的廣泛贊譽;文促會與省文化廳溝通協調,積極開展河南瀕危地方戲專題調研,并于2012年12月24日,與省文化廳啟動了河南省稀有劇種搶救保護工程,計劃用兩年時間通過調查整理、劇目復排、記錄拍攝等手段,對我省傳統地方稀有劇種進行保護和傳承。
“河南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百部劇目拍攝”是河南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的重要措施,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堅持政府主導、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具體行動。通過對全省稀有劇種優秀劇目的拍攝記錄,將進一步加強河南地方傳統戲劇的搶救性保護,為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推動經濟社會向前發展儲備寶貴的文化資源。(原標題: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百部劇目拍攝開機儀式焦作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