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股弦是一個古老的劇種,形成于宋朝,有500多年的歷史。二股弦是從民間小調發展演變來的,風格鮮明,唱腔獨特,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國內其他地方沒有見過。二股弦沒有受到現代戲劇的影響,基本保持了原生態,具有很高的學術及文化價值。
2006年夏天河南師范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課題組在調查懷梆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劇種。全國戲曲普查時漏掉了這個劇種,所以現有正式出版的資料里查不到二股弦。經課題組的幫助,二股弦才得以成功申報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全國僅剩一個劇團——武陟縣大司馬二股弦劇團。
二股弦是一個古老的劇種,形成于宋朝,有500多年的歷史。二股弦是從民間小調發展演變來的,風格鮮明,唱腔獨特,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國內其他地方沒有見過。二股弦沒有受到現代戲劇的影響,基本保持了原生態,具有很高的學術及文化價值。
大司馬村二股弦劇團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家二股弦劇團,共有演員40多名,雖然演出不斷,但多數是友情演出,沒有演出費。由于年輕人不愿意參加二股弦演出,村里的老藝人自覺承擔起了拯救二股弦劇種的使命。
大司馬二股弦劇團為保護文化遺產,進行了悲壯的努力。他們沒有經費、沒有場地、沒有人氣。現在看戲的人越來越少,即使是義務演出,有時也要去哀求別人。為保住全國這一個僅存的劇團,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他們做出了艱苦的努力,希望所有關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們能伸出援助之手來保護河南這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現在,二股弦劇團開始整理資料和劇目,一些寶貴的音像資料被保存下來。馮丈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負責人之一薛更銀說,由于經費有限,該中心扶持的二股弦、懷梆等劇種需要政府更多的投入。
目前,武陟縣專門設立了扶持基金,通過開展戲曲比賽、定期舉辦演出等活動發展壯大二股弦劇團,讓傳統文化回到群眾中,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
二股弦風格鮮明,唱腔獨特,具有很強的地域性。主要板式有清板、二板、含腔、跺板等十八種,劇目多達一百多個,如《秦雪梅》、《寶蓮燈》等等。(原標題:【焦作非遺】二股弦 形成于宋朝有500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