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這里定居生息。賈湖遺址發(fā)現(xiàn)的
新石器時代早期裴李崗文化契刻符號、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將中國文字史向前推進了4000多年,出土的國寶
七音骨笛、將中國音樂文化史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賈湖遺址的釀酒工藝、將中國造酒史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 商周時期,漯河小鎮(zhèn)就逐漸形成,因濱臨隱水(今沙河)故稱隱陽城,屬召陵縣管轄。南北朝時期,隱陽城改稱奇雒城。《宋書-州郡志》記載:“景平元年(公元423年)魏師南伐,破許昌城,
潁川郡治召陵,稱南潁川郡。”潁川郡治,原在陽翟(今禹州),后遷許昌。北朝魏軍攻占許昌城后,南朝宋所屬的潁川郡治便設在召陵縣的奇雒城,領
召陵、
曲陽、臨潁三縣,稱南潁川郡。北朝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其撰著《水經注》卷二十一汝水篇中寫道:“汝水又東南,經奇雒城西北,今南潁川郡治也,隱水出焉,世謂之大隱水。”在《水經注》卷二十二潁水篇記載:“潁水又東南,汝水支津注之,水上承汝水別瀆于奇雒城三十里,世人謂之大隱水也。東南徑召陵縣故城南。”酈道元曾實地考察了這些水道,其注準確可信。
隋朝,把漢代以來的行政區(qū)劃由州、郡、縣三級,改為州、郡兩級,南
潁川郡遂被取消。隋煬帝大業(yè)年間,將召陵縣并入郾城縣,奇雒城改名殷城,因它緊傍隱水,隱水又名殷水,城隨水名。《資治通鑒》記載:“唐代平淮蔡吳元濟叛亂,曾運
楊子院(今江蘇義征縣南)米,自淮陰溯淮入潁,自項城入殷,輸于郾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三月,唐軍與淮蔡軍“夾殷水而軍,諸軍相顧望,無敢涉殷水者。”南宋時,為防洪水及土匪侵害,在殷城周圍修筑了寨墻,因隱、澧水在此交匯,寨取名源匯,鎮(zhèn)取名上口(又名新寨鎮(zhèn)),與東邊的下口(今
周口)鎮(zhèn)遙望相呼應。
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七月上旬,岳飛率一支輕騎駐守
郾城,和金兀術一萬五千精騎發(fā)生激戰(zhàn)。岳飛親率將士,大破金軍“鐵浮圖”和“拐子馬”,史稱“郾城大捷”。七月中旬,金兀術又率兵十二萬進逼臨潁,岳飛督軍迎戰(zhàn)。部將楊再興率三百輕騎為前哨,至小商河,突遇金軍大隊,陷入重圍。經浴血奮戰(zhàn),斬敵千余人。終因寡眾懸殊,再興及所部皆戰(zhàn)死。葬于河岸南
小商橋。
岳飛乘勝進軍
朱仙鎮(zhèn),大敗金兀術的十萬大軍。此役收復潁昌、蔡、陳、鄭、郾城、朱仙鎮(zhèn),消滅金軍有生力量。金軍軍心動搖,發(fā)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
元代,因沙澧河相匯處,河灣狀似海螺,將上口鎮(zhèn)更名為螺灣河鎮(zhèn)。《郾城縣記》記述:“沙澧二河在鎮(zhèn)西北匯流,形似螺,因此名灣為螺,地以灣名。”《中國地名大辭典》曰:“螺灣河,在河南省郾城縣東,名螺灣渡。”《清一統(tǒng)志》曰:“澧河自縣東南螺灣渡北流合沙河,今
京漢鐵路經之。”由于這里雙河匯流,舟楫便利,東通于海,西達于山,南北陸路暢達,故商旅群集,百貨薈萃。楚漢、冀魯、山陜商賈,云集于此,進行物資交流。明永樂年間,郾城知縣王季立,曾作《螺灣買棹》詩詠之曰:“沙河東流碧,螺灣匯雙河。舟行此焉薄,估客南來多。江淮百貨萃,此處星辰羅。木棉繭如雪,收入云間梭。”由此可見其繁華之一斑。
明代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東定陶進士喬遷任郾城知縣,認為“螺”字用于地名不雅,遂改“螺”為“漯”。
清末,京漢鐵路在這里修建車站,取名漯灣河車站,因名稱字多,為便于書寫和稱呼,省略為漯河車站,漯灣河鎮(zhèn)也隨之稱漯河鎮(zhèn),屬郾城縣。
隨著漯河經濟的發(fā)展,
牛行街牲畜貿易市場的擴大,以及漯河車站的升級,漯河知名度愈來愈高,漯河已為世人所公認。在這種情況下,1958年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承認“漯”字的第二讀音。
《新華字典》、
《辭源》、
《辭海》等權威字書,也先后相繼認可。
《現(xiàn)代漢語詞典》注:漯,漯河,市名,在河南。 1948年7月,設立縣級漯河市,歸許昌專區(qū)管轄。1949年1月,漯河市與郾城縣合署辦公。同年10月,漯河和郾城分設。1960年6月郾城縣并入漯河市,同歸許昌專區(qū)管轄。1961年11月,漯河、郾城再次分設。1986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漯河市由縣級市升格為省轄市,轄郾城、舞陽、臨潁3個縣和
源匯區(qū),總面積約2640平方公里。2004年新的行政區(qū)劃調整后,轄區(qū)由原來的郾城、臨潁、舞陽、源匯區(qū)“三縣一區(qū)”調整為郾城、源匯、召陵三區(qū)和臨潁、舞陽二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