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民間藝術表演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深受群眾歡迎,有著很強的生命力。早在解放前,漯河就是水旱碼頭,經濟繁榮,商賈云集,豐富了原有的民間藝術種類,在民間不斷傳播。在清末,市區一些民舞愛好者和商人組織起了民間藝術表演社,有獅子舞、竹馬舞、高蹺行走、嗩吶吹奏、鬧傘表演、推小車、搖旱船、肘閣等。由總社領導,分派各個表演隊按指定時間、地點進行表演,其演出經費由各自表演隊負擔。演出活動一般是在春節進行,演出地點在都街道兩旁,表演隊每到一處,常常是觀眾如潮,爭先恐后觀看表演,店鋪老板也都先后放鞭炮燃放以示歡迎。還無償拿出煙酒、糕點給表演隊員發放。每到元宵節期間,四面八方各種城市和農村民間藝術表演隊紛紛走上街頭,盡興表演、市內交警、城管等管理部門也都大開方便之門,歡迎這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
特別是2008年民間藝術大賽,以弘揚傳統節慶文化,高揚團結、拼搏、實干、創新的漯河精神為主題,挖掘民間藝術資源,展示我市改革開放、與時俱進的時代風貌,營造“喜慶、和諧、安康”的節日氣氛。來自兩縣四區的30支代表隊參與了比賽。參賽人員全部為鄉鎮農民兄弟,他們精彩的表演和純熟的技巧讓群眾領略了漯河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底蘊。秧歌、花鼓、肘歌、舞龍、舞獅等異彩紛呈,不僅把來自各民間演出團體的精彩節目集中起來,而且讓廣大農民朋友走上舞臺,展示自我,展現他們的新形象、新風貌、新生活,讓他們從以往對文化活動被動觀看變為主動參與,引導農民群眾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鄉互動。此舉不僅激發了民間藝人的創作熱情,更顯示出漯河民間藝術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