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25日,本報刊發長篇通訊《今生今世決不離開你》,對路月琴13年如一日照顧高位截癱丈夫的感人事跡進行報道,在當地引起了強烈反響。時隔半年,記者再次踏入這個充滿辛酸而又溫馨的家庭探訪時,路月琴道出了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
“讓我一輩子也忘不了的是,兒子在上小學二年級時,有一天放學回家,看到我腰疼難忍,他把書包放下,翻出我常吃的止疼藥,倒了杯開水遞給我,當時我的眼淚就流出來了。兒子告訴我,《弟子規》上說‘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這是他應該做的。”回想起塵封已久的往事,路月琴眼角閃現出淚花。
后來,路月琴才知道,兒子上的小學每年都組織孩子們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用《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千字文》等傳統文化瑰寶引導他們鍛造人格、塑造品德。
接下來的幾年里,路月琴經常從兒子稚嫩的童音中聽到經典小故事,而讓她備感欣慰的是,學校里開展的經典誦讀活動讓孩子的言行有了很大改觀,這使她從內心中燃起更多的希望,也鐵了心要照顧殘疾丈夫一輩子。
目前,小啟明已經是漯河市五中初二的學生,經典誦讀活動伴隨著他走過了7個春秋。“經典誦讀塑造了孩子的品行,孩子的言行一點一滴地感染著我,讓我能夠安心照顧好丈夫,撐起這個家。”在路月琴看來,是經典誦讀造就了她這個道德模范。
“未成年人階段是人格養成的奠基時期,如何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進行開蒙、啟蒙就顯得尤為重要。”漯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謝安順對經典誦讀有著更深層的理解,“我們的做法就是讓孩子們讀經典,因為先人們已經積累了成功經驗,這是符合人的思想道德形成規律的。”
在謝安順的倡導和推動下,漯河自2004年在全市組織開展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活動以來,不但探索走出一條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新路子,而且在社會上形成了“人人誦經典、事事講道德”的良好社會風尚,學經典、寫經典、用經典在漯河已蔚然成風。
今年5月24日,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文明辦主任培訓班上,謝安順應邀向來自全國各地市的文明辦主任作了題為《誦讀中華經典 促進道德養成》的典型發言,著重介紹了漯河市運用中華經典文化加強與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經驗做法,得到培訓班學員的一致好評。
中央文明辦專職副主任王世明對漯河市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的做法給予高度評價。他認為,漯河市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活動,成效十分顯著,對全國各地市都具有很強的帶動引領和示范作用。
統計顯示,在經典誦讀的“發散效應”帶動下,僅漯河市召陵區近幾年就涌現出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等5大類196位道德先進典型。
來源:大河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