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伏案工作是讀書人的事兒,普通百姓忙著從土里刨食兒,沒那么多職業病、富貴病,自然不會像現在的某些城里大媽,把早晚跳廣場舞當例行功課。
然而,古時確實有天天跳“廣場舞”的人——不是大媽,是兵哥哥。
洛陽老城有兩條街,一條叫草場街,一條叫校場街,在宋代、清代,這里都曾有大批兵哥哥操練“廣場舞”,以保持強健體魄。
李健虎先生,號亞修居士,對老城歷史很有研究,曾著書《老洛陽》介紹老城古跡。在他的指引下,我在東大街鼓樓南側找到了草場街,又在山陜會館正門前找到了校場街。
李先生說,草場街原名操場街,是宋代廂軍(常備軍)練兵的地方。宋太祖趙匡胤是在老城夾馬營出生的,他眷戀西京洛陽,估計往洛陽調派的廂軍不會少。
校場街是清軍習武的場地。
洛陽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除了以上兩條街,還有不少地方都曾是駐軍練兵之地:夾馬營曾是后唐禁軍的駐地;洛龍區大屯村南的伊河邊,明末曾有李自成的農民軍在此練武……
士兵練武,目的是強身健體,為打仗作準備。操練動作并不復雜,其模式化、套路化跟如今的“大媽式廣場舞”有一拼;論觀賞性,則比“大媽式廣場舞”更為刺激、陽剛。
兵哥哥練武,或曰“練舞”(古有聞雞起舞一說),還要喊出“哈!殺!嗨!”顯得很威猛,百姓都愛看。有些圍觀的青年人看得熱血沸騰,還掂著木棍當兵器,跟著士兵瞎比畫。
兵哥哥練武時,沒有《最炫民族風》這一類的伴奏樂,只有鏗鏘有力的練兵曲。洛城老百姓曾給李自成的農民軍編了鼓曲《小出操》,擂鼓助興,以助操練。
有時候,笛子也來插一腳。據《東京夢華錄》記載,為迎接上級巡察、豐富王權貴族的文化生活,宋代軍士會戴上面具或是畫上花臉,集體扮成神鬼、判官,擺陣對壘;助興的是鼓和笛,還有煙花、爆竹。
說到練兵曲,不能不提《蘭陵王入陣曲》。蘭陵王本名高長恭,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齊英雄、洛陽有名的“面具戰神”。他率軍殺敵,曾以一敵百,打得敵人“丟棄營寨,自邙山至谷水”,死傷遍地。
《蘭陵王入陣曲》是北齊士兵為贊美“戰神”而創作的,只聽曲名,便覺得雄壯豪邁。如果以其為伴奏樂,跳跳“兵哥哥式廣場舞”,那必是極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