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為了哄我媽開心,才來參加這個活動的。”她說,“我本來沒心思再找對象,母親一提起相親,我就煩、就頂嘴。不過從今天開始,我打算順著媽媽。媽媽今天特別高興,說我能來相親,就是給她的最好的母親節禮物。”
要盡孝,先得順。青春期的少年多叛逆,常跟父母對著干;為人父母者,明白養兒育女的艱辛,對父母的恭順往往勝于往日,這叫“不生兒不知養育恩”。
不過,有些孝順是單方面的,未必能討父母的歡心。
洛陽考古工作隊曾從一座宋代古墓中發現了“二十四孝”壁畫,保存完好的尚有13幅,其中“郭巨埋兒”的畫面尤為清晰,睹之驚心動魄(如圖)。
郭巨是咱的河南老鄉,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晉代。他的父親大概是個地主,死后留給兒子許多錢。郭巨把錢財讓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繼承”了最珍貴的“遺產”:母親。
因為缺錢,郭巨家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快揭不開鍋了,偏偏在這時,他老婆生了一個男孩。添丁之喜卻讓郭巨憂心忡忡:家里就那么點兒糧食,多一個兒子多一張嘴,俺娘就得少吃兩口飯。
咋辦呢?他給老婆做了一番思想工作:“兒子咱可以再生,娘死了卻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省下糧食供養娘親。”
現代人估計很難理解郭巨的思維方式:為了養活母親而殺人,哪怕活埋的是親兒子,也是犯罪啊!
手心手背都是肉。兒子和娘同時掉進河里,你先救哪一個?
郭巨埋兒,多半是瞞著母親進行的。老人若知此事,肯定不允許兒子這樣做。
我市一位姓譚的老先生,曾撥打本報熱線電話,抱怨兒子“太孝順”:無論他說什么,兒子都說好,怕惹他不高興,私下卻埋怨他糊涂。
老譚說,這是假孝順,表面上說好,啥都順著父母,其實是覺得父母老了、不可理喻了,懶得跟父母多費口舌。這是在心里輕視父母。
那么,老譚需要什么樣的孝順呢?子女平等對待,父母有錯,子女和顏悅色當面指出。
還好,郭巨挖坑埋兒時,挖出了一壇黃金,于是埋兒計劃中斷,三代同堂,繼續生活。
那些不孝敬父母或者假孝順的人,將來若被自己的子女依樣畫葫蘆,同樣遭到嫌棄,可就不一定有“天降黃金”這樣的好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