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開卷,人們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開卷有益”。這一成語源于北宋王辟之史料筆記《澠水燕談錄》:“宋太宗日閱《御覽》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自此,“開卷有益”一傳就是一千多年。傳到科技發達、媒體多元、信息密集的今天,其實,只要我們稍加審視,便不難發現,開卷未必全有益。
那些誨淫誨盜、低級趣味、觀點偏頗、知識錯誤的書,開卷不僅無益,反而有害身心健康。對此,俄國著名哲學家、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說道:“不好的書告訴你錯誤的概念,使無知者變得更無知。”又說:“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可見開卷之時,選擇十分重要,既要避開引人誤入歧途的壞書,又得挑選適合自己的好書。
不同的書籍,于不同年齡、不同閱歷、不同層次的讀者而言,其作用大相徑庭。過去一直流行“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之說,仔細想想,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水滸傳》中的英雄一百單八將,肝膽俠義,動不動就舞棒弄槍、打打殺殺,熱血沸騰的少年時期,看得多了,自然會躍躍欲試,弄不好會惹出一身麻煩;而《三國演義》中的爭斗較量,多以智慧、權謀、計策取勝,年紀一大,激情減少,陽剛漸失,血性不再,長期浸潤其中,年邁之人會變得更加陰柔內斂,對身體、生命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于不同年齡階段的閱讀,張潮在《幽夢影》中寫道:“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耳。”如果錯位,青少年看了適合老年人讀的書,要么不得要領,要么染上暮氣,這種開卷,即便無害,也談不上多么有益。
況且不少書籍,良莠不齊,利害參半,這就需要我們具備一定的鑒別能力。這種能力并非天生,而是后天培養而成。應多看那些有定評的名著,或師友推薦的好書。不過呢,即使優秀名著,也要注意攝取的角度。比如《紅樓夢》,魯迅先生便說“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我們閱后,也不妨問問自己究竟看見了一些什么。答案自然不一,若與魯迅先生所說的不同人物看見的那些物事作一比較,便可衡量一個人的精神追求、價值取向以及心理健康程度。
還有一種書籍,雖然無害,但信息過時、內容蕪雜,徒增大腦負擔。這樣的書偶一涉之,當然無所謂,但看得多了,就會增加大腦負荷,影響工作生活,使自己變得平庸落伍。
開卷有益,在于理解消化,將外在的知識、學問轉化為內在的血肉。如果囫圇吞棗、一知半解,或買櫝還珠、盲目吸收,或拘泥其中、運用不當,這種開卷不僅無益,反而產生十分嚴重的后果乃至惡果。
開卷不能本末倒置。如果登岸舍筏,為知識而知識,將成為不食人間煙火的“書呆子”。
開卷不要貪多求全。如果東翻一本西翻一冊,東一榔頭西一斧頭,走馬觀花,淺嘗輒止,就永遠是“開卷”,是快餐,是速食,會導致營養不良。
開卷不能盲目跟風。如果流行什么就讀什么,不僅變得平面、平庸、沒有個性,肯定也成不了多大“氣候”……
一個人的思想內涵、素質修養、行事風格等,與閱讀密切相關。讀什么樣的書,如何開卷,不僅有學問,且學問甚大,不可不慎!(原標題:評論:開卷未必全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