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你所不知道的魏晉風度

2016/8/19 15:31:36 點擊數: 【字體:

  盡管飽受爭議,但縱性任情、飲酒嘯歌的魏晉士人風度仍為后人所追慕,甚至有人認為魏晉士人的精神風骨在從秦朝到晚清的兩千年間,可謂獨一無二、空前絕后。在最新一期的市民文化大講堂上,深圳大學文學院歷史系專攻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常彧老師為堂粉們帶來的一場《魏晉風流·名士千古》講座,深入魏晉名士的內心世界,展現了人們所未盡知的魏晉風度。
 
  作為中國歷史上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魏晉名士留給后人的不僅是言談舉止間所流露的個人文化素養與精神狀態,更是一種獨特人生觀與價值觀。常彧說,盡管魏晉士人這個階層距我們已經很遙遠,但他們獨有的精神氣質、文化風貌和曾經注入中華文化血脈的各種要素,今天的人們仍然能夠感同身受。
 
  王戎鉆營阮咸浮虛
 
  “竹林七賢”其實差異很大
 
  魏氏春秋記載,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交情甚好,經常在竹林中切磋探討,因而被稱為“竹林七賢”,然而常彧引用歷史學家陳寅恪的觀點,指出七賢未并真在竹林中聚會,“竹林”其實是一個佛教概念,說的是他們在一起談論佛教。
 
  常彧認為,盡管“竹林七賢”魏晉文化的代表是一個群體,但其實他們在政治取向和行為風格上差異明顯。比如阮咸耽酒浮虛,雖然妙解音律,但經常做一些荒唐的事;劉伶則縱酒放達,他經常在家里脫衣裸形,有人嘲笑他,他說: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裈衣,意思就是整個房屋都是我的褲子,你們怎么跑到我的褲子中來了呢?他常帶一壺酒乘著鹿車,然后對路邊的人說,我死了你們就隨便拿鋤頭把我埋了吧;王戎則特別擅長政治鉆營,而且吝嗇成癖,據說他家里有一棵特別好的李子樹,他賣李子時要撬開李子把核拿出來,因為生怕別人拿去種樹。
 
  “但是竹林七賢中至少有兩位代表人物嵇康和阮籍,卻展現了不一樣的人生思考。嵇康在自然山水和道家思想中,縱情自己的思想和心靈,而不讓過度的社會制度和專治的皇權干涉自己的精神取向,他甚至說以仁義為腐臭,六經未必為太陽也,嘲諷那些已經被歪曲了的儒家理念。”
 
  阮籍也是特別有個性的人。常彧說:“史載阮籍‘能為青白眼’,說白了就是特別能翻白眼的意思。嵇喜以俗禮來哀吊阮籍的母親,阮籍就翻白眼給他看,嵇喜的弟弟嵇康聽說了這件事,就帶著酒和琴去造訪,阮籍大悅,‘乃現青眼’。由此看出,阮籍非常看不起那些特別講究俗禮和愚蠢規則的人。”
 
  魏晉帥哥的標配 “塵尾”到底是什么鬼
 
  魏晉的帥哥們,似乎也比任何時代都更加耀眼——夏侯玄“朗朗如日月之入懷”;嵇康“巖巖若孤松之獨立”,醉了又“傀俄若玉山之將崩”;裴楷“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衛玠“若明珠之在側,朗然來照人”;王衍“處眾人中,似珠玉在瓦石間”;王羲之“飄若游云,矯若驚龍”;杜弘治“面如凝脂,眼如點漆,此神仙中人”……
 
  常彧認為,這些描述展示了一種不同尋常的精神風采,可見那時候的人對男性的精神氣質是如此關注,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少見的。
 
  為了表現自己的精神氣度,當時的帥哥們在清談時都要拿一種道具“塵尾”。常彧說,在貴族們的沙龍上,人們一邊聊天一邊拿這個東西在手上揮舞,這在當時被視為一種很帥的姿態。
 
  最早的迷幻藥叫“寒食散” 嗑藥之風在貴族間盛行
 
  除了嗜酒之外,當時的魏晉時期的貴族還有嗑藥、服藥的風氣。常彧說:“他們服的主要是寒食散,也稱五石散,它的組成包括丹砂、雄黃、白帆、曾青、慈石,可以說是一堆無機物和礦物。”
 
  據載,寒食散有類似迷幻藥的效果,由于藥性燥熱,所以服后使人全身發熱,并產生一種迷惑人心的短期效應。當時的尚書何晏耽好聲色,吃了寒食散后覺得“神明開朗,體力轉強”,而由于何晏在當時的文化、政治地位特別高,于是他的一舉一動就成為一種社會風尚,整個京城的人都學著他的樣子開始吃寒食散。
 
  在當時,五石散本是一種治病的藥,但過量服用卻引發了災難性的后果。“據記載,寒食散‘暴發不常,夭害年命’,說有的人舌縮入喉,病得很嚴重,比如東海王良夫,整個背都已經壞掉了;隴西辛長緒,脊背上的肉都潰爛;蜀郡趙公烈,中表六喪。什么叫‘中表六喪’?就是說他們家的內親外親中,有六個人都因吃寒食散而死去。”
 
  常彧認為,對藥、對酒的渴望,某種程度上展現著魏晉士人對生命的留戀,“在那樣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里,在那樣的一個政治局勢風雨飄搖,在朝不保夕的歲月中,人的生命非常的短促,也有大量的人來不及反思便離開,對生命的留戀成為這一時期共同的主題。”
 
  他引用北京大學教授、文學史家王瑤的觀點說,“我們念魏晉人的詩,感到最普遍、最深刻、最激動人心的便是那在詩中充滿時光飄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與情感,表現了多么強烈的生命的留戀和對于不可避免的自然命運來臨的憎恨,這是當時詩歌文學作品中的一個重要的價值取向。”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深圳晚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