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古史新韻 黃鐘待鳴——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修訂回眸

2013/10/21 11:00:12 點擊數: 【字體:

 

古史新韻 黃鐘待鳴——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修訂回眸

2006年4月,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專家論證會舉行。圖為專家合影。資料照片

 

古史新韻 黃鐘待鳴——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修訂回眸

中華書局版《史記》修訂本。資料照片

 

  10月19日,一部“老書”擺上了北京王府井新華書店的書架。還是《史記》,百三十卷,2000多年前司馬遷嘔心瀝血的杰作;還是中華書局點校本,整整10冊,54年前郭沫若遒勁的題簽一如當初。

  但這又是一部新書,封面變成了淺米色,有了草綠色的書脊,6000多處標點改動,3000多條新撰校勘記。《史記》這部“老書”,煥然如新。

  點校本《史記》的修訂出版,標志著1978年告竣的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工程,歷經30多個寒暑更迭,新篇續寫;而2006年啟動的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春去秋來走過8個年頭,也終于開花結果。

  動蕩中寫就傳奇

  直到現在,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蔡美彪依然記得,1958年9月舉行的“標點前四史及改繪楊守敬地圖工作會議”。吳晗、范文瀾組織,歷史學家尹達、侯外廬參會,中華書局總編輯金燦然、地圖出版社總編輯張思俊在座,年僅27歲的蔡美彪是會議的記錄者。這次原本為了標點“前四史”而召開的會議,作出了一個意義深遠的決定:“其他二十史及《清史稿》的標點工作,亦即著手組織人力,由中華書局訂出規劃。”正是這個決定,拉開了“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出版的序幕。

  一年之后,1959年9月,顧頡剛領銜點校的《史記》率先出版。同年12月,陳乃乾負責的點校本《三國志》付梓。1962年6月,點校本《漢書》問世。從1963年起,參加點校工作的大多數學者,匯聚在北京翠微路的中華書局大院集體辦公,各史點校順利進行。然而,1966年開始的“文革”,使點校工作陷于停頓。直到1971年,點校工作才得以重啟,學者們再次聚首中華書局。

  不知是誰把1973年拍攝的一張“標點二十四史清史稿同人合影”傳上了網。顧頡剛、白壽彝、唐長孺、楊伯峻等端坐前排,張政烺、啟功、王鐘翰、趙守儼等笑立其后,令眾多網友連連驚嘆——當年的點校陣容竟如此“豪華”。其實,點校隊伍的“陣容”還不止于此,王仲犖、盧振華、傅樂煥、鄭天挺、孫毓棠……這個新中國成立之后最為宏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的背后,凝聚著新中國文史學界眾多名家宿儒的心血。

  “當時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參加點校工作是不署點校者名字的。只是在‘文革’結束后重印時,才在《出版說明》中一一列出歷次參加點校工作者的姓名。當時,這些專家只能隱姓埋名做無私的奉獻,但并沒聽說過有哪位老先生對此提出過異議。”時任中華書局編輯的黃克回憶,老先生們除了工資,沒有一分錢的額外收入。“今天想起來,真夠委屈這些‘國寶’級專家的。對于這一切,老先生們毫不計較,爭分奪秒,踏實工作,一心要將被耽誤的時間搶回來,將被耽誤的工作補上去。”

  翻看當年留存的點校檔案,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感慨頗多:“這些標點、分段、校勘、體例等的討論,校勘記的初稿、修改稿,不僅是‘二十四史’和《清史稿》點校工作的記錄,而且為傳統的文獻整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現在通行的古籍整理范式、標準,都是通過‘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整理逐漸形成并定型的。”

  新世紀再啟程

  百余位文史專家,積二十年之功,使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一時間成為海內外學術界最權威、最通行的版本。但學者們明白,標點、校勘絕非易事,“校書如掃落葉,旋掃旋生”,畢其功于一役并不現實。點校本固然成績斐然,但還不能稱之為“定本”。

  “二十四史整理工作從開始到中輟再到完成的19年間,是我國歷史上一段非常特殊的時期,校點工作在立足文化建設的同時,也不免成為一項特殊的政治任務。”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這樣反思,“由于是政治任務,在人員配置、工作條件、圖書資料調撥等方面,給予了充分的保證。同時,在整理時間方面限制嚴格,相關的學術準備方面遠不充分,海外善本根本不可能用到,前代的成果也僅利用了一部分。”

  學術隨時代的進步而發展,古籍整理與出版也應當與之俱進。進入21世紀,學界關于修訂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呼聲越來越強烈。

  2006年4月,北京香山,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專家論證會舉行。一張珍貴的合影再次廣為流傳。此時,坐在前排的是任繼愈、何茲全、馮其庸、田余慶等先生,立在后排的有傅璇琮、程毅中、安平秋、陳祖武等名家,與30多年前那個“豪華”陣容遙相呼應。

  不久之后,修訂工程啟動。任繼愈為總修纂,王元化、王永興、王鍾翰、馮其庸、何茲全、季羨林、饒宗頤、蔡尚思、戴逸任學術顧問,南京師范大學趙生群、北京大學吳榮曾、復旦大學陳尚君、華東師范大學裴汝誠等分別擔綱主持各史修訂,王堯、田余慶、安平秋、李學勤、袁行霈等進入審定委員會,皆堪稱一時之選。

  “這次修訂一方面要將已發表的各種意見搜集起來,判斷其正誤,決定取舍,作為工作的參考;另一方面,新的點校工作是一項學術性很強的工作,要創造條件讓參加點校的專家充分發揮各自的學術專長,發現新的問題,得出新的結論,盡可能使之出現新的面貌,代表新的水平。”北京大學教授袁行霈對修訂工作寄予這樣的期望。

  “‘二十四史’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幾千年連貫、完整歷史記載的國家,是中華民族值得驕傲的寶貴遺產。因種種原因,存在一些缺憾,大有修訂之必要。《清史稿》點校時做了校勘記,但當時未能出版,與其他各史不統一,是一大缺憾。此次中華書局修訂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建議將《清史稿》的校勘記補上。我很愿意將有關資料貢獻出來,供參考使用。”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清史學家王鍾翰在世時有這樣的承諾。

  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紛至沓來,修訂工作的目標逐漸清晰:保持點校本已取得的整理成果和學術優勢,消弭點校本存在的缺憾,并認真吸收前人與時賢的研究成果,使修訂本成為符合現代古籍整理規范、代表當代學術水平、能夠體現21世紀新的時代特點的典范之作;解決原點校本各史體例不一的問題,做到體例基本統一。

  黃鐘大鳴的期待

  率先完成的,又是《史記》。

  天下遺文古事,畢集太史公。《史記》正文、注文皇皇300多萬字,涉及眾多人名、地名、器物、制度、古文獻,況且50多年前顧頡剛等學者已經設定了一個超高的標桿。修訂?談何容易。超越前人?更是艱難。

  主持《史記》修訂的趙生群和他的團隊,如履薄冰,一刻不敢懈怠。由于過于勞累,趙生群一度住進了病房。中華書局的編輯不知就里,又像往常一樣,電話催稿。接電話的,卻是趙夫人。聽到千里之外趙夫人的啜泣,編輯心頭陣陣酸楚。

  難是難,但科技的發展、學術的進步,給古籍整理帶來的便利,是50多年前無法想象的。這是趙生群的底氣所在。

  “點校本時代,老先生們主要靠自己多年來積累的學識來點校,綜合質量很高,但在細節上難免掛漏。當時的文獻檢索途徑非常單一,很多文獻查不到,無從印證,無從判斷。現在,古籍數字化帶來的文獻檢索優勢,能夠解決很多當時不能解決的問題。”徐俊很自信。

  趙生群的實踐,驗證了徐俊的自信,“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有些材料一分鐘都不需要就能檢索到,所以有可能使點校工作做得更加充分、細致、扎實。在修訂過程中,我們把《史記》中的引文基本上核對了一遍,這對于標點和校勘有極大的幫助”。

  “顧頡剛先生點校《史記》時,比較多的是以金陵書局本做底本,同時參考了清人張文虎的校勘,對其他版本參考得相對少一點。”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安平秋認為,當代學者對于近千年來《史記》的版本源流有了更加清晰的掌握,而且有條件參考多種版本,這也是50多年前無法做到的。

  的確,《史記》修訂選用善本之精、校勘規模之全,遠超前人:北宋景祐監本《史記集解》、南宋紹興本《史記集解》、南宋建安黃善夫刊《史記》、日本藏六朝鈔本、法藏敦煌殘卷……眾多具有代表性的《史記》版本參考校讎,很多復雜的學術問題與校勘細節得以厘清。

  “經過我們大家的努力,修訂版‘二十四史’出版之日,就是古籍整理與出版的黃鐘大鳴而特鳴之時。”多年前,季羨林曾這樣評價修訂工程的價值。如今,點校本《史記》修訂業已完成,其余各史亦將陸續出版。季羨林期待的時刻,正在來臨。(原標題:古史新韻 黃鐘待鳴——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修訂回眸)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13-10-21)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