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中西詞匯交流的落差

2013/12/4 15:47:39 點擊數: 【字體:

 

  隨著中國影響力的增強,漢語的地位在上升,輻射力在增強,被各種語言借用也日益普遍,這是事實。但我們也要看到,在語言的交流中,漢語還是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

  相比較而言,近代以來進入中文的英語詞匯還是比進入英語的中文詞匯要多,特別是現代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進入中文的西方科技、專利、品牌詞匯量相當大。過去很多西方語言的這類專有詞匯引入漢語,主要是以音譯的形式,很多詞匯與漢語融匯得相當好,很多詞匯的翻譯精益求精,如可口可樂、馬賽克、奔馳等。“金利來”的故事就很有趣:這家國際公司的原名叫“金獅”(GOLDLION),但“金獅”在粵語中與“金輸”諧音,港澳許多消費者對此很忌諱。公司老板曾憲梓經過苦思冥想,決定用意譯加音譯的方法,將漢名定為“金利來”,迎合消費者求吉利的心理,很快被公眾接受。

  現如今,涌入漢語的西方詞匯可謂像潮水一般。打開一些科技的網頁,數碼、軟件、手機、游戲類的網頁,一些計算機類的報刊,上面滿眼是以西文和字母的形式直接充斥文中。因為很多詞義要想音譯都不能達其意,要想意譯就會又長又復雜,只好硬生生鑲嵌在中文之中。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也收錄了很多以西文字母開頭的詞匯,一時間也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

  而進入西方語言的中文詞匯要慢一些少一些。從時代看,西方大舉進入中國的晚清之時,很多有中國特色的漢語詞匯,特別是一些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活習慣的、飲食衣著的等詞匯為主。如:kowtow(叩頭)、coolie(苦力)、typhoon(臺風)、tofu(豆腐)、mahjong (麻將)、chipao(旗袍)、oolong(烏龍茶)、ginseng(人參)、tea(茶)、silk(絲綢)、oyster(生蠔)等。三十多年改革開放,走出去的中國人多了,學習漢語的外國人也多了,又有一批新詞進入西方語言的視線,如:papertiger(紙老虎)、buzheteng(不折騰)、guanggun(光棍)、fenqing(憤青)等,并引得人們的津津樂道。但仔細一看,還是社會文化方面的多一些,自主科技的少一些。

  全世界的地理名詞多來自于德語,音樂名詞多來自于意大利語,航天技術的術語多來自英語和俄語,因為這些國家在這些領域曾經領先過或者正在領先著。向世界輸出了多少表示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等方面的術語,標志一個民族對世界的貢獻。其實,從dama(大媽)、tuhao(土豪)等幾個詞匯走紅說明,我們的正能量的、科技前沿的、先進文化的詞匯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更需要大力助推。在進入世界的語言體系中,我們不光要有“土特產”,還要有“高精尖”。 (原標題:中西詞匯交流的落差)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12-02)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