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首先,村落文化遺產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最值得自豪的就是其文明的連續性與不間斷性,而中華文明之所以不曾中斷,正是得益于延續幾千年的村落。對中國而言,傳統文化主要是由村落文化演化而來的鄉土文化,村落文化的消失就意味著中國文明的斷層。
其次,村落文化遺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目前,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總數已達40多項,其中絕大部分都以村落或村落文化為載體,如地方戲曲。離開了村落與村落文化,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失去“生命”,無法繼續傳承。
第三,村落文化遺產是文物保護的一道重要屏障。我國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祖先創造了文明的結晶——文物,而這些地上文物同時也是村落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村落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與千城一面的城市文化不同,村落文化體現出各地區、各民族的不同文化風貌,它是各民族歷史的深厚積淀,支配著民族精神的走向,體現著民族的特殊品性,構成了各民族的文化記憶。
最后,村落文化遺產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模式的代表。中國村落文化是在“天人合一”理念指導下形成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村落文化是典型的低碳生活模式,也是最符合環保理念的模式。保護村落文化符合現代環保理念。
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村落文化遺產遭到建設性破壞的事件頻繁發生。城鎮化對村落保護的最大影響,就在于大規模拆遷導致村落整體消失,此類現象主要發生在城市周邊。隨著大城市的不斷擴大,城市周邊的村落被逐步“蠶食”,同質化的水泥建筑代替了風格各異的村落建筑;其次是以保護名義進行“拆舊蓋新”,表面上看煥然一新,實際上使村落完全喪失了原有的文化韻味。此類現象主要發生在中小城市及周邊地區;第三種表現是以發展旅游的名義過度開發村落,導致原有村落文化遭到破壞,此類現象主要發生在民族特色地區;第四種表現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發展,由于忽視對農村基礎設施等的投資和改善,導致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市,加上“撤鄉并鎮”導致的大部分鄉村學校的消失,使村落處于“廢棄狀態”或半廢棄狀態。最后,隨著收藏熱的興起,大量農村古墓葬被盜挖、珍稀動植物被盜獵、古建筑構件被拆賣,村落文化遺產遭到嚴重破壞。
目前,對文物的保護,我國在法律層面上只有《文物保護法》,但它卻無法保護整個村落。國務院從1982年先后公布了123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但是這一措施對村落文化幾乎沒有任何保護作用。2005年12月22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然而,這種保護形式主要是宣示性和建議性的,沒有強制力。而從2012年開始公布的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也只是將有價值的村落列入其中,只有公示的作用,并不具備法律保護的效力。
我國的城鎮化主要是靠政策指導,依據的是中央的文件精神,而沒有將這一波及全國、影響深深遠的工作納入法律的軌道之中,使得城鎮化在很多地方成為“脫韁野馬”和“決堤河水”,自由泛濫。這既不利于城鎮化的推進,更不利于村落文化遺產的保護。建議國家盡快出臺《村落文化遺產保護法》,明確各級政府在城鎮化中應遵循的開發原則和程序,尤其是明確村落文化確定、評估和保護的原則,以及違反法律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將村落文化保護真正落實到實處。(作者系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副院長)(原標題:村落遺產保護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