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最后的兩天,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古城已經有了春節的氣氛,剪紙、年畫等一些有山東特色的過年產品在春節旅游博覽會上開賣,一些轉過古城的游客已經有了來當地過大年的想法,“你看,來這里過年,年味肯定足。”一位看完了漁鼓表演的游客跟同行的人商量著。
年味淡了。現代人對春節的體驗越來越簡單,年味幾乎已成為孩童時代的記憶,當提到年味的時候,開場白也更多的是小時候。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春節應該如何傳承與創新?如何讓年味再濃起來?專家和政府都在想主意。
消失的土壤
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田青最近到安徽和江蘇進行了調研,主題是城鎮化過程中如何保護傳統文化、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在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作為政協委員,他也曾提交了相似的提案。
傳統文化包括傳統節日都是農業文明的產物,當農業社會產生巨變,從生活方式到生產方式都產生變化,而且農村的居民越來越少,越來越空巢化的時候,就無法擔負起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包括春節。許多過春節的形式在農村傳承有困難,尤其是一些需要高度組織性的活動和形式就更不容易組織起來,年輕的人都到城里了;而另一方面,農民工大量進城成為新的市民以后,他們所面臨的問題一是和自己鄉土文化的斷裂,一是全面迅速地接受現在已有的城市的主流文化。
“山東的農民到了北京很少再唱呂劇、山東快書,他們看的是電視劇,唱的是流行歌。”田青說,過春節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不能讓年輕人進城后就和千百年來農業文明創造的珍寶變得無關。
社會組織重構
城鄉的二元結構讓春節在時空上呈現出了二元性。
文化部民俗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李松認為,城市的春節實際上是從元旦到大年三十,團拜會、茶話會、送溫暖、擁軍愛民等活動都是在這個時間內完成。在鄉村,打工者以及在城市定居還有家鄉概念的新城市居民,他們的祭祀儀式、走親訪友會比城市更豐富,但春節給年輕人的空間仍是有限的,不像傳統春節給年輕人安排了充分的社交活動。
春節的神圣性不斷弱化,有家庭活動沒有社區活動;狂歡性逐漸消失,游戲、競技性、參與性、互動性的活動越來越少。李松認為,年味的主要要素的消減造成了社會對年味消失的感受。
從傳統上來講,春節的組織采用了國家、社會、家庭三方有機結合的這樣一種形式,三方有明確的垂直分工,國家的職責是確立假日制度,把重大節日和慶典活動確定下來;社區和社會組織的職責主要是祭祀;而家庭主要是以家庭和家族為主,以特有儀式來過年。現在是國家有假日制度,但缺乏最重要的環節就是社區組織和家庭組織。山東旅游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陳國忠認為,春節必然要從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和城市化這個階段轉移,山東省的賀年會便是以城市街區、城市社區和鄉村為主要載體舉辦的系列活動,是在原有的城鄉文化空間的基礎上形成新的城市文化空間和鄉村文化空間。
重塑神圣感
春節年味淡了,變成了另外一個消費的假日。對于這種現象,李松建議,春節的神圣性,應該有國家文化建構,有國家對全體國民的祝福。
其實,不少地方也在進行一些嘗試,重拾年味。
近幾年,山東推出“好客山東賀年會活動”,把元旦、春節、元宵節串聯起來,整理了一批瀕臨失傳的民俗。一批本地域特色民俗、過年老傳統通過整理在賀年會期間推出,如“孔府過大年活動”,邀請游客在孔府體驗過年的各種傳統習俗。“孔府過大年”共有入府儀式、內宅請安、蘭堂試講、寫春聯、貼門神、剪紙窗花、掛天燈、放鞭炮、請祖、除夕家宴、包餃子、守歲、辭歲等26項體驗項目。
除了孔府過大年,山東省還遴選了濟南趵突新春花燈會、蒙山春節祈福會、青島蘿卜·糖球會、蓬萊閣“八仙祈福會”等47項民俗節慶活動進行再提升,打造了梁山好漢過大年、周村老街過大年、蓬萊閣漁村過大年等項目。
而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的年俗文化主要是集中展現在元宵節、盤子會和文化藝術節,從臘月二十三到第二年的正月二十五。盤子會主要是在正月十五舉行,包括扭秧歌、唱戲等。
中央文史館官員舒乙提出了過春節的三個原則,首先強調春節是節日不是假日,假日沒有社會取向,但節日必須有。第二個原則是祝福。小輩兒向長輩行禮,長輩向小輩兒祝福,家庭的和睦有序構成了社會穩定的基石。第三個原則是游戲不忘向善。耍龍燈、舞獅子,在傳統的儀式里,有評定一戶人家道德品行的意義,這從客觀上也敦促著良好道德風氣的形成。 (原標題:找回年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