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閉幕后,“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
在日前接受采訪中,國務院參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認為,“鄉愁”,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在。他同時也表示,為了更好地保護傳統村落,讓人們尋得到“鄉愁”,中國將為列入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建保護性數據庫。
保護村落,留住的是中華民族的“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馮驥才說,鄉愁,是憂傷的,也是溫暖的;是懷舊的,也是淡雅的。這個通常只在文學作品里出現的詞,今天出現在政府的官方文件和規定中,讓人眼前一亮。
“‘鄉愁’出現在政府的施政藍圖中,體現了政府對人文的尊重,對文化的尊重,對人們精神情感生活的尊重。”馮驥才認為,“鄉愁”不是簡簡單單詩意化的語言,它的內涵很深,它是中華民族情感的維系,更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在。
馮驥才表示,中國是農耕大國,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像我們的村落有這么多的文化內涵。那些具有重要歷史與文化價值的傳統村落是中華民族無比珍貴和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文明接續不斷的極為重要的傳承載體。保護傳統村落是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的重要方式。
“村落不是一個人的家園,它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保護傳統村落,留住的不是個人的‘鄉愁’,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鄉愁’。”
要記住“鄉愁”,是因為我們“丟失”太多
馮驥才坦言,“鄉愁”這個字眼之所以牽動著人們的心,引發國人的共鳴,就是因為這些年,很多有價值的傳統村落消失不見了。
他介紹說,自2000年至2010年,我國自然村由363萬個銳減至271萬個,10年間減少了90多萬個,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個,其中包含大量傳統村落。“讓人著急的是,消失的是什么樣的村落,我們并不清楚。”
“傳統村落的消失,不僅是燦爛多樣的歷史創造、文化景觀、鄉土建筑、農耕時代的物質見證遭遇到泯滅,大量從屬于村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隨之灰飛煙滅。”馮驥才痛心地說,如果這些東西都沒有了,都消失了,我們到哪里去尋找“鄉愁”?
“我不反對城鎮化,相反還很贊成,但要有度,不能一味地圖快。應該有個文化層面的過渡,不能讓農村人丟掉原有的文化財富,要關心他們的文化精神和情感世界。”馮驥才說。
為留住“鄉愁”,將為傳統村落建數據庫
令人欣慰的是,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村落的保護應該成為城鎮化的一部分,不能將兩者分開,甚至對立起來。應該重視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不能讓中國人沒有地方尋找“鄉愁”,沒有場所寄托“鄉愁”。
2012年4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聯合啟動了中國傳統村落的調查與認定,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村落加以保護。
“初步的考慮是在全國選擇3000至5000個傳統村落,給予命名。目前已有1561個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這些傳統村落被命名后,當地政府就要撥專款對其進行保護。”馮驥才興奮地說。
但他也表示,從長遠角度考慮,這1000多個傳統村落被命名后,還要確定村落的發展規劃,同時要避免類似城市的“規劃性破壞”;要考慮村落的歷史形象、文化形態和獨特性,融入農村的建設中去。
馮驥才透露,為了保護好這些傳統村落,讓人們更好地記住“鄉愁”,中國將為列入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建保護性數據庫。“這個數據庫將委托我來做。”準備請一批攝影家將這些列入國家名錄的古村落拍下來,然后進行錄音、錄像、文字整理,做成數據庫。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保護’有依據。”馮驥才強調說,中國的傳統村落在歷史上從來就沒有文獻,沒有文字的村落史,“數據庫建成后,將彌補這個空白。” (原標題:“鄉愁”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