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月開始,我省將對傳統村落的數量、種類、分布、價值及其生存狀態等進行普查,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省級傳統村落名錄,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傳承和利用。
其直接動因是,同全國一樣,我省差不多每天消失10個自然村,速度令人吃驚。
在“記得住鄉愁”的語境下,自然村落的快速消失,必定會觸動人們的傷感與惆悵。只是,在城鎮化的巨浪面前,一些自然村落的消失確是別無選擇:在一些山區,一個自然村落本就幾戶人家,人們以不同方式進城后,村落消失不可避免;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土地集約化,小村合成大村,也是大勢所趨;何況,我國農村住房比城鎮住房的壽命短,更是加速了村落的消失與重組。
自然村落不一定是傳統村落,但傳統村落往往是自然村落。有關方面界定:中國傳統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國以前建村,保留了較大的歷史沿革,即建筑環境、建筑風貌、村落選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民俗民風,雖經歷久遠年代,但至今仍為人們服務的村落。
保護傳統村落,意義不言自明,問題是怎樣才能保護它?有些村落雖然從歷史跨度、外觀形制、內部結構及獨特民風上達到了傳統村落的條件,但保護起來卻殊為困難:年代久遠一方面是權重,另一方面又成了遺憾與負擔,歲月的沖刷,很多建筑年久失修,維修的錢從哪里來?即便籌來了錢,維修后的傳統村落,又不能變成一個個無人居住的“博物館”。傳統村落及其房屋在外觀、生活起居等不少細節上,往往與現代建筑大相徑庭,不少年輕人不愿意住在傳統村落里,這又該怎么辦?受現代生活方式的熏染,一些傳統村落的民俗要傳承下去,更是難上加難。
保護傳統村落,必須樹立大保護觀。我們既要重視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同時又不能總是只盯著那些傳統村落本身。只有尊重每一個村落、每一棟房屋,我們才可能真正保護好傳統村落。傳統村落是一個動態的概念,現代村落過些年也會成為傳統村落,過度地厚此薄彼,到頭來是誰都保護不好。從現在開始,對新農村建設要切實加強規劃,通過一定的制度規定和補貼措施,讓廣大農民樹立一種長期觀念,確保住房的設計和建筑質量盡可能完美,改變那種20年、30年就推倒重建的做法,真正讓人住得舒服,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城鎮化不只是以城化農,還包含著以農化城的深意。現在,以城化農做得不夠,以農化城更是欠缺。以城帶鄉,就是要把更多資金、技術、先進理念注入農村,把農村發展好,又要把農村的自然山水保護好,新農村規劃有序,住房設計得美觀、實用,質量建設過硬,同時又讓熟人社會的那種純樸民風自然流淌,這無疑會吸引不少城里人到鄉下去,或觀光,或短暫居住。如此,城鄉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傳統村落保護也會水到渠成。王才忠(原標題:評論:大保護觀是傳統村落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