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西寧11月2日電(記者劉鵬 通訊員祁萬強)10月30日,本報報道了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沙珠玉鄉上卡力崗村農民鮑占平挖掘出一具生活年代大約在第四紀更新世,距今約有260萬年的完整的大象頭骨的消息。到記者發稿時,這具極具科研價值和收藏價值的古生物化石還躺在鮑占平家的院子里,等待有關部門的處置。
10月30日清晨,記者冒著日月山的大霧和京藏高速公路上的大雪,驅車趕往鮑占平的家中,了解大象化石挖掘的詳情。沙珠玉鄉位于共和盆地中的沙漠里。從20世紀70年代起,沙珠玉人治沙不懈,硬是在茫茫沙海中開辟出了一片綠洲,是全國治沙先進單位。在林網成格的綠洲深處,記者找到了鮑占平的家。他家三間土擱梁的房子中幾乎沒有什么像樣的家具,右側房間的炕上,躺著鮑占平久病的86歲的老母親。看得出,他的家境比較窘迫。
9月25日,因車禍導致三級肢殘的鮑占平發現了大象化石,他剛開始想著把化石挖出來賣個好價錢,補貼家用。共和盆地一直是古生物化石的富集地,農民經常挖出他們稱之為“龍骨”的古生物化石。正當鮑占平盤算怎樣挖掘時,他在青海省交通技術學院上學的兒子鮑斌,勸說父親應該把這事報告給文物保護管理部門。兒子告訴他,私自挖掘化石是犯法的。9月26日,鮑斌多次給文物管理部門和文物保護熱線打電話,就是等不到回音。怕被其他人挖走化石,鮑占平和家人在沙窩子里看守了17天。最后,實在等不到有關部門的音訊,加之天氣變冷,吃住不方便,他們只好將頭骨挖掘出來運送到了家中。
10月30日,記者在鮑占平家中遇到了看到媒體報道后趕來調查情況的海南州博物館館長才讓當周一行人,當記者問起這具化石如何處理時,他感到很糾結,因為古生物化石的發掘、保護、如何處置不是文管部門和博物館的事。具體由誰管,他也說不清楚。
回到西寧,記者咨詢了數個專家,但對此都是語焉不詳。結果,記者查到了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國務院《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而2012年12月27日頒布的第57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令》明確,《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實施辦法》已經于2012年12月11日國土資源部第4次部務會議通過,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其中,《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實施辦法》第二條:國土資源部負責全國古生物化石保護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管理,履行下列職責……第四條:設區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依據《條例》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有關規定,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古生物化石保護的管理和監督檢查;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確定相應的機構和人員承擔古生物化石保護的管理和監督檢查工作。
所有法規和政策上的疑惑都沒有了,但新的疑惑跟著來了:遑論農民,就是別的部門也不清楚古生物化石由誰負責保護,那既然國務院和國土資源部都有明確的法規和實施辦法,在“海南州共和盆地發現史前大象化石”的消息在報紙、網絡上連篇刊出,消息漫天飛傳時,在法律上對古生物化石“承擔古生物化石保護的管理和監督檢查工作”的縣、州、省國土資源部門卻還無人前來了解此事。
鮑占平現在真的為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