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非遺傳承人掀起高等院校進修熱 證書和傳統能否兼得

2014/11/3 11:43:43 點擊數: 【字體:

    事件:

    11月2日,在湖南長沙,近百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和理論家、藝術家匯聚一堂,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刺繡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中國刺繡文化保護研討會。在與多位非遺傳承人和專家交流的過程中,記者發現,近幾年由于社會對非遺的重視以及自身傳承和發展的需要,非遺傳承人進入高等院校進修學習已成為一種新風尚,這其中,從事手工技藝者數量尤為眾多。

    從個人角度來說,他們回爐深造、提升技藝無可厚非,但也有一些老藝人和非遺專家對這種熱潮表示擔憂——藝術可以跨界,但跨了之后還回不回得來?經歷了專業院校的重塑和“提升”,非遺還能不能原汁原味地傳承下去?

    各方觀點

    苑利(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為一紙證書遺落傳統得不償失

    歷史上,非遺一直依托民間的“草根”系統來傳承延續,如果現在強行用“精英”系統的理念進行灌輸,其原生性當然會受到影響。進修可以參加,培訓也可以舉辦,但要有熟悉中國文化傳統和民間體系特點的老師來教授。例如剪紙,可以介紹中國各地30種不同的窗花剪法,但絕不能以學院派的標準去改造它,要讓非遺傳承人知道,非遺的意義不完全在于剪得漂亮不漂亮,而是在于是否保護好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基因。我們不能將非遺傳承人等同于普通的文化人、藝術家,非遺傳承人以外的其他從業者,可以提取非遺中的元素來盡情進行藝術創造,但非遺傳承人的責任就是保護傳統,他本身就是一座活態的非遺博物館,不能夠隨便被改造。假如為了得到一紙證書,而遺落了寶貴的傳統,那就得不償失了。

    苗煒(中國刺繡藝術大師):進修無罪,守“土”有責

    說到進修熱,確實有人奔著拿文憑、評職稱去進修,但也有不少人是真心想來充電,尤其是在理論方面的充實提升。我與其他5位來自不同技藝門類的非遺傳承人,正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攻讀傳統手工技藝方向的碩士研究生,都覺得獲益匪淺。學校對我們首批學員非常重視,為我們各自聘請了專業領域的導師,還根據我們需求為我們加課。這段時間的學習,讓我們了解到許多創作理念和理論方法,重新認識了自己從事藝術工作的珍貴價值,如果能夠活學活用,反哺到實踐中,并對實踐經驗加以理論性的總結,對今后的傳承會有極大的積極作用。這也要歸功于中國藝術研究院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基、嚴謹的治學理念以及切切實實為傳承中華文化所做的積極探索。

    我認為,進修還是有必要的,只是采取何種方式方法的問題。無論如何,老祖宗留下來的珍貴技藝不能丟,中國傳統藝術的本體不能丟。當然,有時這也跟學員本身的理念和定力有很大關系,傳統根基深厚的非遺傳承人一般都能夠在把握藝術本體的基礎上融會貫通,但功力淺、底子薄的非遺傳承人可能就容易陷入迷茫,所以更需要學校在理論和理念上進行正確的引導。

    盧瑩(中國工藝美術理論家):不應用培養當代藝術家的模式培養非遺傳承人

    最近,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和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學院要舉辦一個為期7天的中國工藝美術高級研修班,本來擬招收60人,沒想到沒幾天就已有超過200人報名,最后只好擴展成兩期,每期100人,可見大家對學習的渴求有多強烈。許多非遺傳承人的技藝都是來自于師承,對學校有一種新鮮感,但這種院校中的學習,效果好的話可以補充、激發他們的創造力,但也有可能會影響到其傳統的根基。已經有一些在藝術高校進修的非遺傳承人,因為“水土不服”而中途放棄的先例。藝術創作鼓勵創新,但作為非遺傳承人則不能一味求新求變與國際接軌,最終與傳統漸行漸遠。

    所以,校方辦學的理念和方法尤為重要,不要試圖把非遺傳承人都培養成當代藝術家,而是要提高他們的藝德人品,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使命感,將好的作品做出來傳世,而非只注重個人名利得失。此外,還要從理論的高度來提升技藝,加強文化積淀。在老師選擇上,不一定只是相關行業和技藝類中的大師,也可以請國學大師來講授中國傳統文化,請音樂家講述音樂創作的理念,請話劇人來傳遞百年話劇精神,通過不同種類藝術的浸潤和啟發,去提升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全方位認識。

    伍優政(文化學者):創新要堅持中國的藝術語言和文化基因

    當代的高等教育體系,多是按西方架構移植嫁接而來,教授的知識體系和理念也以西方為主。當下,一些人將“西方”與“現代”等同起來,用西方的藝術評價體系來鑒別中國藝術的優劣,如認為小提琴一定比二胡更優雅精致,崇尚交響音樂卻聽不懂中國音樂,讀英文版《老子》比讀中文原著還要順暢……而某些商業化運作和錯誤教學方式,看似是扶植培育,事實上是在更迅速地瓦解民間傳統。藝術可以有無數新的嘗試和創新,但始終要堅持用中國的藝術語言和文化基因來表達,非遺更不可抹殺傳統,要警惕用披著“現代”外衣的西方式審美改造自身。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4-11-03)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