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蕭山與諸暨兩地關于誰才是“西施故里”的爭論,再次引起社會對名人故里之爭這一老話題的關注。
“很多地方拼命爭搶名人故里,但非理性的爭搶是沒有意義的。”著名人文學家李漢秋解釋說,一個名人的故里到底在哪個地方,本身是個學術問題,應由相關專家學者認真研究論證后方能得出結論,不是誰的嗓門大,名人就是誰家的。而一些神話傳說、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如孫悟空、潘金蓮,本來就是虛構的,如果還要爭奪其故里,就顯得十分荒謬可笑。
“還有一種情況比較普遍,由于某個歷史人物出生、成長、成名可能在不同地方,這些地方都或多或少留下了一些名人的遺跡,因此各地也就以這些遺跡為依據,力證名人是他們那個地方的。”李漢秋說,這些年關于李白、諸葛亮、趙云、朱元璋、曹雪芹等名人故里的爭奪,皆屬于此。
“與其爭論不休,不如合作共享。”李漢秋認為,在各說各話的情況下,預設立場的爭論短時期內誰也說服不了誰。地方爭奪名人故里,無非是看上了名人的名氣及其附著在名人身上的文化,而這些都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從來都不應該也不可能靠獨占獨享來完成。”
當年,關于梁祝故里的爭議一直延續多年。后來,浙江寧波、杭州、上虞,江蘇宜興,山東濟寧,河南汝南,達成了“梁祝傳說”聯合申遺的共識。2006年四省六地的“梁祝傳說”進入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聯合申遺后,各地均加強了對梁祝遺存的保護與搶救,取得了不錯的成果。2015年,四省六地共同發布了《推進“梁祝傳說”申報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倡議書》。正如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教授鄭土有所建議的,各梁祝文化遺存地不要再強調“故里”的概念,應該共同將梁祝文化推到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
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端午文化,也是由湖北秭歸、黃石,湖南汨羅,江蘇蘇州三省四地聯合“打包”合作進行的。
很多地方爭奪名人故里,對名人身上承載的文化可能并不熱衷,更多的是想借名人名氣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這種想法無可厚非,但即便如此,也應該加強合作。現在如火如荼的共享經濟理念,應該對我們有所啟發。”李漢秋舉例說,如果爭奪名人故里的幾個地方相距較近,就可以規劃出一條旅游線路,把各個地方串聯起來,聚攏人氣,還可以共同推動區域內交通互聯互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地方旅游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即使彼此離得比較遠,在宣傳上也可以“抱團取暖”,比如每年可以在同一天舉辦紀念活動,宣傳效果遠比一個地方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單打獨斗好得多。
“現在很多爭奪名人故里的地方,對于其名人文化的挖掘、整理都遠遠不夠,難以開發出跟名人資源相匹配的文化產品,名人文化的附加值還比較低,難以形成以名人文化為核心的文化產業鏈條。”中國藝術研究院當代文藝批評中心主任孫佳山認為,解決這一問題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根本不是一個縣、一個市所能完成的,所以爭奪名人的各個地方需要牽手合作,首先從發掘整理名人文化入手,把附著在某個名人身上的文化價值研究深、研究透,最好形成一個體系,進而在國內外擴大知名度甚至形成品牌。當某個名人文化真的出了名,該名人的出生地、成長地自然都會跟著“沾光”。
“現在的問題是,很多地方總是想吃獨食,可又沒有那么大的胃口。”李漢秋建議,一方面各個地方都要打破“一畝三分地”的狹隘思維,盡快停止爭奪,加強合作;另一方面國家有關部門要做好引導和協調,不能當甩手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