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主動融入:各省創新推動一帶一路文化建設與交流

2017/7/11 16:02:49 點擊數: 【字體:

主動融入:各省創新推動一帶一路文化建設與交流

  福  建:文化引領海絲核心區建設

  福建發布的《福建省“十三五”文化改革發展專項規劃》中,以重點篇幅專門描述海絲文化建設,提出努力以文化引領海絲核心區建設,研究編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文化發展專項規劃》。海絲文化建設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和發祥地,福建海絲文化資源與文化遺存豐富,多元、深厚、交融的特征明顯,極具文化保護與文化傳播價值。近年來,福建深入挖掘海絲文化資源,全力打造海絲文化品牌,通過創排文藝精品、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組織文博展覽,并積極組織赴海內外展演、展出,打響福建文化品牌,提升福建文化軟實力,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做出了積極貢獻。

  2014年5月20日,亞信峰會專場文藝晚會在上海舉行,福建精選的根據《絲海簫音》片段改編的舞蹈節目《絲路夢尋·海》精彩亮相。隨后,福建對《絲海簫音》進行新創排演,將舞劇定名為《絲海夢尋》。2015年以來,《絲海夢尋》先后赴聯合國總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歐盟機構總部,以及馬來西亞、印尼等地演出近60場,反響熱烈。

  早在2013年,福建就聯合上海、廣東等海絲沿線7個省區市的45家博物館,舉辦了反映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的館藏文物精品展,并組織相關圖片展赴巴西、英國、澳大利亞等18個國家的20個城市展覽,觀展人數已逾160萬人次。

  精彩紛呈的海絲文藝活動在福建各地輪番上演。在泉州,“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高峰論壇、新世紀絲綢之路經濟論壇及新絲綢之路華媒萬里行系列活動、首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第三屆阿拉伯藝術節——中阿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中國人眼中的阿拉伯”攝影展等活動相繼舉行;在福州,海上絲綢之路專家研討會、中國(福州)鄭和開洋節舉辦;在廈門,“南洋文化節”舉行;在莆田,世界媽祖文化論壇等活動頗受歡迎。

  福建還重點整合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等多元特色文化資源,積極開展“走出去”交流活動。泉州啟動“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動年”,廈門建設東盟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并舉辦“海絲”東盟文化藝術展,莆田舉辦“同謁媽祖,共佑海絲”等文化節慶活動。同時,福建加快“海上絲綢之路數字文化長廊”建設,重點建設海絲文化資源庫、海絲文化資源建設協作網和海絲文化資源服務協同網、海絲文化展示平臺和網上文化商貿平臺。

  福建以落實部省合作項目為引領,積極組織全省院團參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演出活動,推動對外文化交流合作。福建分別組派省歌舞劇院民族樂團赴安道爾和西班牙、福建雜技木偶藝術團赴泰國、廈門市藝術團赴新西蘭參加“歡樂春節”活動;組織藝術團2016年在馬德里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福建文化展示月”系列活動;組派福建省雜技團、圖書館小組赴幾內亞、加納和津巴布韋訪演,探討圖書館交流合作事宜;落實“中非文化合作伙伴計劃”,福建藝術團赴埃塞俄比亞、塞內加爾訪演;落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福建與中國藝術研究院合作,分別組派木偶戲赴柬埔寨、印尼、澳大利亞開展“中國福建木偶戲在亞太地區的傳播交流推廣”活動。

  福建積極推動非遺項目“走出去”,2015年以來先后在美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埃及等20多個國家展示展演。同時,福建高度重視“海絲”申遺工作,繼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武夷山和世界文化遺產土樓申報成功之后,鼓浪嶼、古泉州(刺桐)史跡分別作為我國2017年、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黃國勇)

  上  海:“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化

  2016年,上海市文廣局出臺了“一帶一路”文化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建立起沿線國家和地區藝術節、電影節、美術館、博物館、音樂創演五大合作機制,分別由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中華藝術宮、上海博物館和上海“世界音樂季”組委會作為牽頭單位,開展五大機制的組建和推進工作。

  日月如梭,春華秋實,合作機制成效顯著。2016年第18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舉辦了“一帶一路”文化藝術論壇,聚焦建設促進區域文化多樣性和藝術創造力的多邊合作機制。演出交易會設“一帶一路”專區,30個沿線國家的60個藝術節參加本屆交易會。上海國際藝術節與印度文化關系委員會、烏茲別克斯坦東方旋律國際音樂節分別簽訂了合作備忘錄。藝術節合作機制也促成了項目落地。“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委約作品舞劇《青衣》受邀在匈牙利布達佩斯之春藝術節獻演。此后,“扶青計劃”委約的影像戲曲音樂作品《斬斷》受邀參加布達佩斯之秋藝術節、印度德里藝術節演出;聯合委約的譚盾作曲《女書》受邀于明年將赴捷克布拉格之春音樂節演出。

  去年,“一帶一路”沿線相關國家電影節代表共同簽訂了“一帶一路”電影節戰略合作協議,其中包括上海國際電影節、愛沙尼亞“黑色之夜”電影節和埃及開羅電影節3家國際A類電影節。美術館、博物館則注重合作搭建“一帶一路”聯絡網。截至去年11月,中華藝術宮已向18個國家駐華使領館、藝術機構等傳遞了合作愿景,基本覆蓋中亞、東南亞、南亞、中東歐以及西歐、北非地區;與匈牙利國家博物館等16家藝術機構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引進了“一帶一路”世界藝術巡禮系列展。上海博物館與埃及國立博物館簽署了兩館友好交流合作備忘錄,牽頭建立起“一帶一路”博物館合作機制的新平臺。去年6月至今年2月,上海博物館已在意大利羅馬威尼斯宮國立博物館舉辦了“上海博物館藏中國古代瓷器珍品:10—19世紀”展覽。

  “我們欣喜地看到,上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正越來越頻繁,內容越來越豐富,規模越來越擴大,影響也越來越廣泛。”上海市文廣局國際交流處處長應明達表示,2016年9月6日,“一帶一路音樂創演聯盟”簽約儀式在滬舉行,以色列、哈薩克斯坦、波蘭等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受邀加入。

  西出陽關,東渡大洋。上海積極參與文化部“絲綢之路文化之旅”系列活動,多渠道開展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及貿易合作。去年,上海絳州鼓樂團赴開羅參加埃及國際鼓樂節,這也是“2016中埃文化年”的重要活動。上海音樂學院舉辦2016絲綢之路音樂學院院長論壇,邀請“一帶一路”沿線11個國家的音樂學院院長共同探討音樂教育與發展。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倡議建立的“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在上海啟動,大寧劇院正式簽約成為聯盟首家國內成員單位。

  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是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委托,由上海、廣東和福建三地合作攝制的項目,去年5月陸續在國內播出,下半年在新加坡全片播出;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美國中文電視臺播出了部分內容。這部宣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歷史、風俗及人民友好交往的紀錄片,今后將作為“一帶一路”重要外宣項目進行推廣。

  上海市文廣局副局長貝兆健表示,文化的交流與溝通,有助于夯實“一帶一路”建設的民心基礎。上海將進一步利用2017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等平臺,使“一帶一路”合作機制常態化,促成更多項目落地,吸引更多國家有關機構加入,還將配合文化部做好首屆“中東歐國家文化季”演出活動,做好2017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世博會“中國國家館日官方儀式演出”和“上海周專場演出”活動。(洪偉成)

  浙  江:講述西子湖畔的絲綢故事

  “真是太美了!”走進浙江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不管是外國友人還是國內游客,都會被幽雅的環境和絲綢的美麗感染,情不自禁地發出這樣的感慨。

  中國絲綢博物館自2011年起就啟動了收藏、記錄當代服裝與紡織時尚的工作。2016年,隨著新館改擴建工程的完工,中國絲綢博物館又把打造“互聯網+絲綢文明(絲綢之路)”、參與“一帶一路”文博產業繁榮計劃提上議事日程,從教育和文創兩方面開展了中華絲綢文明價值挖掘及傳播服務示范等工作,發起并建立了國際絲路之綢研究聯盟,以絲綢文化遺產為核心進行研究、傳承、創新和推廣,為國際同行特別是絲路沿線國家提供共享、交流、合作的研究平臺。

  近兩年,從大型展覽和學術會議,到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建設和文化產業建設,中國絲綢博物館以絲綢為紐帶,以時尚為元素,架起了“一帶一路”的文化橋梁。

  “我是研究絲綢的學者,從業30多年,一直有個絲綢復興夢。我每年都在全國兩會上提一些建議,很多與文化遺產保護有關,與絲綢、絲綢之路有關。”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心目中,中國絲綢博物館更應該把講好絲綢故事、傳承絲綢文化、打造絲綢品牌作為己任,努力為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架起文化溝通的橋梁。

  中國絲綢博物館先后參與了絲綢之路沿線遺產的保護及其他相關世界遺產的保護,還承擔了赴俄羅斯、德國、土耳其等10多個國家的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絲綢展覽的工作。此外,《敦煌絲綢藝術全集》出版和敦煌絲綢修復項目、馬圈灣出土漢代絲綢研究項目、俄羅斯北高加索地區出土絲綢研究項目,使中國絲綢博物館在國際舞臺頻頻亮相出彩。

  2016年9月22日,在國際絲路之綢研究聯盟第一次年會上,來自15個國家30家機構的專家學者對中國絲綢博物館在絲綢之路紡織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方面做出的貢獻給予充分肯定,并形成了加強絲路之綢研究的共識。

  “絲路之夜:從絲綢到跨文化對話”系列活動是中國絲綢博物館一個新的嘗試。從2011年的“發現”、2012年的“穿越”、2013年的“新生”、2014年的“筑夢”到2016年的“化蝶”,從“蛹”的掙扎到破“繭”化“蝶”,再到嫩翅試飛,中國絲綢博物館歷經了風雨洗禮,完成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嬗變。如今,“絲博之夜”已成為中國絲綢博物館的主打品牌,2017年開始,每個周末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正吸引著眾多中外游客和國際友人走近絲綢,走近絲綢之路,走近“一帶一路”。(徐繼宏)

  陜  西:“一帶一路”,文化先行

  “搭建人文交流平臺,加快西安文化中心建設。”不久前,《陜西省“一帶一路”建設2017年行動計劃》出臺,陜西將建立“五大中心”,助力“一帶一路”建設。陜西正在借助自身在文化方面的資源優勢,成為跨越千年而依舊亮麗的“絲路起點”。

  2100多年前,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從長安出發,出使西域,開辟出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2013年,國家提出構建“一帶一路”倡議后,陜西省文化廳積極響應,在第一時間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先行”理念,策劃并推出包括“從長安到羅馬”在內的一系列文化活動,以及與絲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項目。

  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是陜西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具體舉措和實施載體,是全國有關絲路文化的國家級綜合性藝術盛會,也是設立國家級獎項的綜合性國際藝術節,從2014年9月到現在,已成功舉辦三屆。

  “2016年9月舉辦的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上,共有80個‘一帶一路’沿線和關聯國家(地區)、國內23個省區市參加相關活動,各類演出200多場,包含舞臺藝術、美術展覽、文化論壇、惠民巡演、國際現代藝術周、國際兒童戲劇周、動漫創意文化周、長安詩歌周等板塊,同時還舉辦了文化部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藝術節國際性、持續性等特點進一步彰顯。”陜西省文化廳廳長劉寬忍表示,經過幾年的努力,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影響力越來越大,參與國家(地區)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它已成為弘揚絲路精神、增進文化交往的重要國際文化交流平臺,利于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文合作、文化相融和民心相通。

  作為建設在隋唐絲綢之路起點上的民營文化產業集團,大唐西市圍繞“一帶一路”,發揮民間公共外交作用,不斷形成絲路文化的國際品牌。2015年,大唐西市在香港舉辦相關論壇,促進民間跨區域合作。作為民辦國家一級博物館,大唐西市博物館創新文化“請進來”和“走出去”模式,與絲路沿線國家10余家博物館簽署共建姊妹友好館合作協議。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前主席米歇爾·佩賽特在為大唐西市題詞時這樣寫道:大唐西市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它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大唐西市博物館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

  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陜西曾是東西方文明交匯的紐帶和橋梁。如今,陜西因“一帶一路”重大倡議迎來新的發展契機,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蘊,陜西在傳承創新中打造文化交流平臺,打開民心相通之門。(任學武  秦 毅)

  廣  西:面向東盟高揚絲路風帆

  遼闊的北部灣將廣西與東盟緊緊相連。早在西漢時期,廣西合浦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從這里可到印度、斯里蘭卡等地。如今在國家“一帶一路”重大倡議下,中國與東盟各國經濟文化合作與交流正迎來新的時代。

  近年來,廣西高度重視“海絲”遺珍合浦漢墓群的保護。秉承“以原址保護為主”的原則,自2012年起,北海市相繼啟動禁山、四方嶺、金雞嶺等多個漢墓群重點保護區環境整治工程,開始修復漢墓群密集區及緩沖區的本體環境。在此之前,2008年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建成開放,正在建設的廣西海上絲綢之路漢文化博物館也將于201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與此同時,北海市把合浦漢墓群文物保護納入城市建設的總盤子,高規格、高水平地推進墓葬保護及區域環境整治工程。2016年10月,《合浦漢墓群總體保護規劃》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批實施,對漢墓群的本體保護、展覽展示、安全防控等方面做了統一規劃。按照規劃,合浦縣將在漢墓群保護區建設合浦漢文化博物館、海上絲綢之路漢文化遺址保護館等“兩館三公園”項目。

  研究與保護互相促進。為此,廣西文化部門做了大量的工作:探尋漢代合浦港口遺址,基本確定了漢代合浦城址的布局及其年代、性質;整理合浦漢墓出土文物,認定一批與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密切關聯的“舶來品”文物;開展有關申遺課題研究,進行合浦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地位、海上絲綢之路·北海史跡遺產點真實性和完整性等專題研究。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130余名考古專家也曾齊聚合浦,就漢代海上絲綢之路考古與漢文化交流進行研討。學者們充分肯定了廣西對合浦漢墓群保護和研究的成果。

  隨著“海絲”申遺的推進,廣西高度重視,多措并舉。廣西文化廳廳長黃宇表示,自治區黨委、政府把海上絲綢之路·北海史跡保護申遺作為廣西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落實中央賦予廣西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定位的重要舉措來抓,將海上絲綢之路·北海史跡的申遺工作列入《廣西參與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思路與行動》文件和有關建設工作方案,北海史跡有關建設項目列入自治區層面統籌推進的重大項目,進行重點部署。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自治區主席陳武先后考察了北海史跡保護和利用工作,多次對保護利用及申遺工作做出重要指示。

  在文化交流與合作方面,廣西充分發揮東盟橋頭堡的優勢,順勢而為。最近幾年,廣西在辦好“中國—東盟”文化論壇、東盟文化周等大型文化活動的基礎上,陸續推出了“一帶一路”文化走東盟之“三月三文化絲路行”“文化走親東盟行”等活動,把“文化走出去”活動與文化慰僑相結合,傳播中華文化,講好廣西故事,為搭建“中國—東盟”文化交流與合作平臺做出了表率。(賓 陽)

  重  慶:長江與伏爾加河的對話

  白俄羅斯藝術家眼中的重慶山水是什么顏色?也許是朱紅,抑或是檸檬黃……重慶著名的夔門、白帝城、大足石刻等景觀,通過西方繪畫直觀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油畫布上呈現出了不同的藝術美感。重慶市舉辦的“一帶一路·共建繁榮”系列文化交流活動,邀請白俄羅斯10位藝術家前往重慶龔灘、釣魚城等地采風創作,并在重慶美術館舉行寫生油畫作品展。這些作品的創作過程,正是文化交流的生動寫照,并促成了重慶美術館與白俄羅斯文化聯盟達成了進一步的合作共識。

  據了解,重慶市文化委員會近年來充分發揮重慶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的區位、物流、政策和資源優勢,著力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在重慶市委、市政府安排下,2014年,重慶芭蕾舞團為來渝參加首屆“長江與伏爾加河流域地區領導人會議”的400多名中外嘉賓演出原創芭蕾舞劇《追尋香格里拉》。2016年,先后兩次派出文化代表團參加俄羅斯經濟文化重鎮航天城薩馬拉舉辦的首屆“伏爾加聯歡”國際藝術節,并在薩馬拉州立圖書館開設“重慶之窗”,率先在文化領域實現了“長江與伏爾加河的對話”。

  與此同時,重慶市文化委員會主要負責人率文化代表團出訪俄羅斯、白俄羅斯,拜訪兩國10余家主要文化機構,簽訂文化合作協議5份,促成了俄羅斯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附中與重慶藝術學校,俄羅斯葉利欽總統圖書館、白俄羅斯明斯克州立圖書館與重慶圖書館,俄羅斯AIF公司與重慶演藝集團,白俄羅斯文化聯盟與重慶美術館等重點文化機構建立友好合作關系。目前,實現了葉利欽總統圖書館與重慶圖書館共辦二戰勝利70周年歷史圖片展;重慶圖書館派員參加葉利欽總統圖書館國際版權會議并做大會發言;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附中校長來渝訪問并舉辦大師班;白俄羅斯文化聯盟10名知名畫家到重慶采風作畫、舉辦作品展等文化交流活動。

  2017年,重慶還擬在“中俄媒體交流年”框架下,實現重慶圖書館與葉利欽總統圖書館共同拍攝《看圖書,知文化》(暫定名)系列電視專題片,重慶與俄羅斯友城沃羅涅日開展媒體交流互訪,重慶電影企業與白俄羅斯企業開展影視制作項目等活動。

  此外,在文化部指導支持下,重慶市文化委員會結合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建設,與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簽訂了年度合作協議。2017年春節期間,派出文化交流團參加“春到河畔迎新年”和中國駐新加坡使館新春招待會等活動。下一步,以“山水之都,魅力重慶”為主題的系列美術、音樂、服飾、電影、中醫、旅游、文化講座等類別的7批次文化交流活動將走進獅城。(侯文斌)

  黑龍江:全方位推進對俄文化交流

  自2013年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黑龍江省積極跟進,根據總體設計,提出“利用滿洲里至綏芬河鐵路通道,打造一條起自黑龍江通達俄羅斯和歐洲腹地的新‘絲綢之路’”的目標,制定了《“中蒙俄經濟走廊”黑龍江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規劃》。黑龍江省文化廳依托地緣優勢和獨特的地方文化資源,根據《規劃》開展了一系列對俄文化交流工作。如中俄文化大集是黑龍江省與俄阿穆爾州成功建立的人文合作機制,自2010年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7屆,受到中俄嘉賓、客商的充分肯定和廣大民眾的熱烈歡迎。

  黑龍江省文化系統堅持以優秀的本土文化產品為載體,將對俄文化交流與城市形象宣傳有機結合,不斷拓展對俄文化交流的平臺和渠道,有效推進了各地對俄文化交流向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發展,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哈爾濱依托對俄合作中心城市的優勢,先后與俄羅斯藝術團體開展交流演出等項目。牡丹江市邀請了俄羅斯海參崴經濟與服務大學藝術團來演出,該市文化中心已與俄海參崴國立經濟與服務大學藝術團簽訂了交流互訪合作協議,推進雙方文化交流工作的常態化機制。撫遠縣經常邀請俄羅斯那乃族演員與該市赫哲族演員同臺表演赫哲族原生態節目。伊春市積極與其友好城市俄羅斯比羅比詹市開展文化往來,2016年邀請俄比羅比詹市文化代表團來伊春參加“第四屆中國伊春(東北亞)森林產品博覽會”以及兩市締結友好城市五周年“伊春日”文化節等系列活動,深化了兩市間的交往與友誼。

  黑龍江通過深化文化交流,成功舉辦了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中國俄羅斯文學合作交流會、中俄主流媒體大型聯合采訪等雙邊文化活動和黑龍江國際文化周等多邊活動,積極推進中東鐵路建筑群整體保護,強化科技教育合作,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研發機構擴大對俄科技交流合作,舉辦了中俄大學校長論壇,在黑龍江大學設立了中俄學院和中俄聯合研究生院,在哈爾濱恢復設立格拉祖諾夫音樂學院,并積極推進與俄羅斯合辦哈爾濱音樂學院、哈爾濱國際油畫交易中心等項目建設。同時,加強旅游合作,成功舉辦了中俄國際自駕車集結賽、中俄旅游節等活動。通過一系列的文化活動,構建了“文化+教育”“文化+科技”“文化+體育”“文化+旅游”等全方位對俄文化交流合作的格局。(張建友)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