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戲曲藝術進鄉村之回望與前瞻

2017/7/12 16:49:11 點擊數: 【字體:

    張一帆

 

    近年來,“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短語備受關注。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層面下發的以促進文化傳承為主題的政策文件中,與戲曲藝術直接相關的,莫過于201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

    2017年的春夏之交,中央各部委又相繼出臺了三個重要文件:由中宣部、文化部、財政部三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戲曲進鄉村的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實現戲曲進鄉村制度化、常態化、普及化,增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總量,解決農民看戲難的問題,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動農村文化建設的良好局面。由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財政部四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新形勢下加強戲曲教育工作的意見》提出,優化戲曲專業結構布局、完善戲曲人才培養體系、創新戲曲人才培養模式、鼓勵院團深度參與實踐教學、積極推進招生與用人一體化、建立健全戲曲教育質量評價機制、搭建平臺展示教育教學成果七項主要任務。而由文化部實施的“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傳承發展計劃”2017年度戲曲專項扶持工作,扶持主要內容包括:“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昆曲傳統折子戲錄制和地方戲曲院團文獻、資料數字化影像化保存。

    三項政策分別從傳播、教育、扶持三個不同的層面,推動戲曲的傳承發展。這意味著,不僅把戲曲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提升到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戰略層面,并且將以明確的時間表、路線圖,推動政策從中央一直落實到最基層。

    作為綜合、立體的文化形式(絕不僅僅是一種娛樂形式),中國戲曲經過長期歷史考驗、特別令人喜聞樂見,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哲理中,富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思維習慣、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戲曲植根民間,綿延千年,這里所說的民間,顯然不只是指都市,而更多的是指鄉村。比如山西省至今仍保留著數千座自金、元、明、清以來的古戲臺,其中保留在鄉村的占很大的比例;我們常說中國戲曲擁有數百個種類,其中完全從田間地頭孕育、發展,甚至今天仍然活躍在鄉村阡陌的,也占很大的比例。都市與鄉村,也從來都是戲曲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曾幾何時,廣大的農民,甚至包括許多城市平民,都目不識丁,但他們往往都是通過欣賞戲曲,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謙遜友愛、孝老愛親,懂得在山河破碎時保家衛國、出生入死。但不知從何時起,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人的現代生活日趨疏離,漸行漸遠;不知從何時起,我們不得不用“提倡”“鼓勵”“期待”“呼喚”這樣的詞來號召戲曲進校園,進鄉村,這可能是工業化進程一日千里的社會發展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從何而來?我認為,首先應當是從深刻學習、深刻理解與體會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中來。之所以要不斷強調這一點,我們必須承認:在之前不短的一段時間里,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民族血脈略有不暢,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智慧似乎已不再是國人人生歷程中的必備選項。優秀傳統文化與生活,正如植被與土壤的關系,遠離生活的文化,固然缺乏生命力,而沒有文化積累的生活,同樣行而不遠。今時今日,這個問題無論是在都市還是鄉村,其實都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臨界點。

    《關于戲曲進鄉村的實施方案》的頒行,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關于戲曲進鄉村的實施方案》強調文化資源向基層傾斜,明確參與對象十分廣泛,包括全國農村地區的農民群眾、全國各級各類戲曲藝術表演團體、戲曲藝術專業人員,含藝術專家、表演人才、研究人員、非遺傳承人和志愿者以及其他相關的社會團體和人才資源,主要形式包括組織觀看演出,促進戲曲普及,并且有培育農村戲曲團隊的計劃。還有加強組織領導、落實經費等保障措施,做好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同樣需要做好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兩篇大文章。“進鄉村”,無疑是優化戲曲文化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

    無可奈何花落去,是自然規律;似曾相識燕歸來,同樣是自然規律,這也是古人所說的天行有常,周而復始。那么具體來說,戲曲進鄉村,帶給廣大農民群眾的應該是什么樣的劇目呢?我們自不必把現實意義機械地理解為現代題材,舉個例子:20世紀三四十年代,容納了以周傳瑛、王傳淞等昆劇“傳”字輩藝人的國風昆蘇劇團,因為得罪日偽,無法繼續在上海生存,只能輾轉江浙滬水陸碼頭,為廣大農民演出,多數出身城市的劇團演員們驚喜地發現,各地的農民觀眾其實也都能看懂,且十分歡迎原以為只是陽春白雪的昆劇劇目,國風大概就是在這樣的民間演出中打磨出了日后《十五貫》的精湛表演——盡管《十五貫》演的是明代的故事,但其中蘊含著慎重斷案的法制思想,不但在六十年前可以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昆劇,而且在今天來看,劇目仍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總之,照筆者的理解,中央的政策方向,是通過頂層設計,號召全社會都來參與,共同營造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生態環境。值此良機,戲曲藝術進鄉村自是“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