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配圖
作者: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教授,江蘇歷史文化決策咨詢研究基地首席專家 賀云翱
江蘇是大運河的起源地,是大運河河道路線最長、流經城市最多、運河遺產最豐富、列入大運河世界遺產點段最多的省份。千年流淌的人工大運河把江蘇境內的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彼此聯通,構成水鄉江蘇、繁榮江蘇、生態江蘇、文化江蘇、美麗江蘇的骨干網絡。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對于江蘇具有重大意義:
這是落實中央號召,建設中國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戰略行動。大運河曾經是溝通我國北方政治中心與南方經濟中心的通道,是連接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紐帶,是當代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切入點。盡管今天其交通地位有所下降,但是沿線長期積累的文化資源具有巨大的現代傳承、串聯、開發、發展意義。大運河江蘇段還是我國南水北調東線水源地所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重大。大運河文化帶與當前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大戰略有直接聯系,尤其江蘇是“一帶一路”的“交匯點”,應從國家高度認識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戰略性意義。
這是提升大運河作為世界遺產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與利用水平的重要機遇。實地調研發現,大運河沿線遺產保護工作存在不少問題,有的地方遺產保護意識淡薄,有些重要遺產點環境差,存在重申報輕保護的現象。部分運河河段堤內分布密集的小碼頭、堆棧、貨場、酒店飯館等,河床漫灘上有大量墳地,不僅影響泄洪和河道安全,而且也是對運河遺產、環境與景觀的破壞,部分城市運河堤內甚至分布成片房屋以及不同部門建造的各種構筑物等。這些問題牽涉到大運河江蘇段管理部門眾多的問題。由于長期存在“九龍治水”的現象,加之運河屬于活態遺產,大運河文化帶涉及的直接管理部門除了水利、航運、文化文物等部門外,還有環保、國土、漁政、農業、建設、規劃、城管、園林、旅游等多個部門。一些具體的運河遺產點也是分屬不同部門管理,管理頭緒較為復雜。借助國家及我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契機,可以完善大運河遺產保護利用長效機制,解決過去長期存在的問題,大力提升大運河沿線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水平。
這是推進運河全線及周邊地區協調聯動、實現區域均衡發展的重要抓手。江蘇提出的“江淮生態大走廊戰略”與大運河存在空間上的重疊,兩者具備協同發展條件。其中,大運河所經的蘇北地區是江蘇扶貧開發重點攻堅區域,也是南水北調東部工程的主要通道,應借助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機遇和相關項目實施,加大基礎設施以及沿線城鎮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的投入,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水環境治理和文化特色資源開發,進一步實現各大功能區均衡發展的目標。同時,發揮運河干流、支流及與其互通的長江、淮河、沿海等水體和文化空間,串聯揚子江城市群、沿海經濟帶、江淮生態經濟區及淮海經濟區,助力實現省委提出的“1+3”功能區戰略構想。
對發揮運河遺產的多重價值,推進江蘇文化強省建設有重大戰略意義。大運河文化帶不僅將江蘇的楚漢文化、淮揚文化、吳文化等傳統地域文化有機串聯起來,也將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聯系在一起,形成了兼收并蓄、包容多樣、獨具魅力的江蘇運河文化系統,是富含江蘇文化特質的傳統文化大寶庫、愛國主義教育的大走廊、文化創新轉化發展的大空間。大運河是活態的,不僅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除了豐厚的運河歷史文化保護利用外,在文化帶建設中,還應加大現代公共文化、生態文化、文化產業、文化旅游業等領域的投入,提升運河沿線城市、集鎮、鄉村文化建設水平和能力,為實現文化強省目標提供新途徑新動力。
對“精彩江蘇”文化旅游品牌戰略的實施具有支撐作用。江蘇大運河沿線8市在運河文化旅游業方面展現出較大的熱情,基本樹立了各自的運河文化旅游形象,分別開發出較為成熟的運河文化旅游集聚區以及洪澤湖古堤懸湖景觀帶、宿遷中運河景觀帶等。當然還有一些重要文化資源有待發掘利用。通過當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既有利于改進目前存在的蘇南區域運河旅游的組織和效益明顯好于蘇中和蘇北的現狀,打造我省運河文化名城旅游帶,也有利于進一步發掘資源,規劃項目,整合力量,吸引投資,提高檔次,彌補空缺,讓江蘇特色的、多樣的、豐厚的地域文化能夠成為整個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上區域文化的絢麗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