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古儺活化石”系列》刊發后,引起了讀者的極大興趣和廣泛關注,為了讓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這一古老藝術形式,我們將國內有關儺的最新研究成果摘要如下,以饗讀者。
湖南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儺文化專家孫文輝認為:在原始思維中,我們的先民們對事物的描述沒有現代人分得那么精細。他們把所有的災難、危難、困難,難產、難關、難處、難題等一切不順利的事情,都看成一回事,即“難”。遇到了“難”怎么辦?為此,他們發明了一種巫術儀式——即“儺”。他們舉行儀式,將“難”驅趕,祈愿美好的生活。今天,我們把這一儀式稱為“儺祭”,它包括完整的儺儀和各種儺技(符咒、巫技)、儺藝(儺舞、儺歌、儺戲)、儺具(面具與法器)。
發源地在河南的《葛天氏之樂》,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完整的儺祭儀式,保存下來的舞蹈部分,只是這儀式之中的局部。如今,河南有關地區,對這一遠古的儀式有了比較完整的認識,并有針對性地加以繼承,這很讓人欣慰。
河南長葛葛天氏文化研究會法人代表、副會長張松橋先生認為:《葛天氏之樂》是以“歌、舞、祭祀”為表現形式的遠古文化,儺舞的“舞、祭祀、音樂、戲曲”表現內容是從《葛天氏之樂》演變而來,只不過糅進了現代元素。長葛作為葛天氏故里,2007年葛天氏傳說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又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原標題:國內儺的最新研究成果 河南《葛天氏之樂》 申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