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慶節假期前,中蒙聯合考古隊的中方人員——來自河南兩家考古機構的8名隊員相繼歸來。兩個月在蒙古高原無人區的前所未有的體驗,給他們臉上留下的印跡是黝黑的皮膚和男隊員們個個的胡子拉碴,但更多的是收獲與歷練的喜悅。
今年7月下旬,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蒙古國烏蘭巴托大學考古學系共同實施的中蒙聯合考古項目“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研究”,在蒙古國后杭愛省溫都烏蘭縣境內的高勒毛都2號墓地展開田野考古工作。該項目為期三年,根據計劃,蒙方負責后勤保障,中蒙雙方聯合發掘,發掘過程中統一方法,雙方按照各自的習慣做文字、圖像記錄工作,發掘結束后出土遺物留在烏蘭巴托大學考古學系進行整理研究,記錄和研究資料雙方交換備份。
這是河南考古人有史以來第一次組隊走出國門對外國的考古遺址進行發掘。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一個年輕的團隊,成員幾乎都是80后,不少是海歸博士,各有絕活。兩個月的發掘,他們取得了哪些重要發現?
中方隊長周立剛博士告訴記者,高勒毛都2號墓地是一處匈奴貴族墓葬群,位于人煙稀少的牧區,距離最近的城市約100公里,于2001年被發現,隨后烏蘭巴托大學考古學系對其中編號為M1的大型墓葬及陪葬墓進行了發掘。中方考古人員到達后,與蒙方合作完成了對編號為189的第二座大型墓葬外圍清理,并對它的12座陪葬墓進行發掘,取得了豐碩成果。
這座大型墓葬為一座甲字形積石墓,坐北向南,墓室及墓道邊緣砌有石墻,在地表至今留有大量石塊。12座陪葬墓為圓形積石墓,呈弧形分布于主墓東側。雖然都遭到不同程度盜擾,出土遺物數量較少,但是種類比較豐富,既有呈現明顯草原特征的陶器、鐵器、銅器和精美的金銀器,又有典型的漢朝器物,比如帶有“內……清……”字樣、流行于西漢中后期的昭明銅鏡等。考古人員認為,這批陪葬墓年代上限應該不會早于新莽時期,下限不會晚于1世紀中葉,相當于中國的新莽時期和東漢早期。無論是墓葬結構還是隨葬品,都體現出了兩漢時期中原文明與草原文明的互動和交流。由此,他們也對接下來主墓的發掘充滿期待,并嘗試推動相關出土器物的國際展覽,特別是到中國,因為中國的文博愛好者們對此充滿了好奇。
而每一次的大型考古活動,執行者們需要考慮的遠不止是考古,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人身設備安全,還有與當地合作方的諸種磨合都不能忽視。所以,這既是一次跨國合作,也是一次文化出訪,更是一次充滿挑戰的異域旅程。第一次置身蒙古荒野的他們如何與蒙古同行和當地牧民相處?又遇到過哪些挑戰?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中蒙聯合考古隊的中方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