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研討昭德古街保護
昭德古街復查現場
8月中旬,文化遺產保護、城市規劃設計、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等方面的專家趙中樞、侯衛東、張杰、江繼蘭一行,頂著炎炎烈日完成了對山東青州昭德古街的實地復查。
走進老街,三排青石板鋪成的街面,完整的坊巷結構,連線成片的古建筑群,青州花鍵、回族查拳、陳氏太極等民眾自發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讓專家們仿佛回到了當年評審會的現場。
青州昭德古街2009年憑借“獨具特色的民族傳統文化、多民族聚居融合及完整的歷史風貌等特點”成功入選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當前城市化進程持續加快、大規模城市建設持續展開,使傳統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的保護受到威脅。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名街,昭德古街如何在保護中尋求發展?專家在此次復查中,為老街未來的保護修復指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沒怎么變,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近年來,為更好地保護昭德古街,青州市委、市政府做了很多努力。2009年10月,青州市成立了以市委書記、市長為組長的古城保護修復建設領導小組,設立了古城保護修復建設指揮部、古城保護修復建設投資管理中心。古城保護修復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孟慶剛介紹,該機構主要負責管理并多渠道籌措項目建設資金,全面參與古城保護修復建設項目的論證、設計規劃與建設,包括昭德古街的保護修復。
孟慶剛說,古城保護修復建設指揮部成立后,按照市委提出的先易后難、分步實施的原則,先后投資5350萬元用于老街的保護修復,規劃實施了南門片區規劃建設工程、昭德古街區東門街的規劃改造工程和文保單位基督教堂恩光樓的復建工程。據了解,2013年,已開始實施的項目有街區西部的參府街、南營街、北營街的街面整治管線入地工程,南營街、參府街部分歷史建筑的保護修復工程,省級重點文保單位偶園的保護規劃和建筑設計目前已通過評審,修復建設工程開工在即。昭德古街核心保護區的保護規劃也正在論證中。
“我們對這份榮譽非常珍視,從入選名街到現在,街區的空間格局、街巷肌理都沒有改變,街區原有的歷史風貌得到保持。”孟慶剛說。
“對于歷史文化街區,并不是變化大就好,變化小就不好,關鍵要看是否向正能量的方向發展。從歷史和發展角度看,發展中有沉淀期,在沉淀中能保存很多有價值的歷史遺存。”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城市規劃師趙中樞說。
“昭德古街是一條很樸素的老街,有一定的原生態味道,盡管不是很熱鬧,但是很有基礎,老街入選名街后沒怎么改變,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侯衛東說。
“當前,城市化進程持續加快,一些街區為求快速發展而盲目追求游客數量和GDP指數。對歷史文化街區打著保護與修復的幌子,進行破壞性的開發和利用。而昭德古街多年來一直進行保護性修復,街區原有的韻味和歷史風貌得到有效保持。”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推介活動組委會秘書長、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街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江繼蘭說。
突出民族特色
青州市文物局局長劉允泉介紹,昭德古街是以回族為主,回、漢、滿、蒙等各民族雜居的居住區,民族特色濃厚。古街內回族人口占總人口的70%至80%,其固有的民族文化傳統和飲食習慣至今仍得到保留。而在各民族文化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漢族文化向少數民族傳播,回族、滿族的武術、花毽、歌舞等也逐漸融入到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生活中。
昭德古街是著名的宗教文化街區,街區內有真教寺、清真寺等宗教場所。2013年5月,真教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這是入選名街后,昭德古街首個進入國家級文保單位名單的歷史建筑。現在的真教寺除了供當地百姓結集禮拜,也是少數民族舉辦民俗活動的地方,并且免費對外開放,供人參觀。此外,其他寺院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利用,如位于昭德街區西側的清真寺,現為青州伊斯蘭教協會和青州市民族書畫院的辦公場所,經常舉辦少數民族書畫展覽。
“從民族和文化特色來講,回民聚居是昭德古街非常鮮明、重要的特色,如何深度挖掘老街特色及其背后的歷史故事,如何傳承、呈現老街的多民族文化,突出老街多樣性的傳統文化特色,非常重要。”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街專業委員會會長張杰說。
孟慶剛說:“入選名街后,老街的知名度明顯提高了。為帶動餐飲、住宿等第三產業的發展,我們推出了青州古城游,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在圖示的引導方面需要加強。”趙中樞說,通過古街的標識,讓游客能輕松地游覽古街,隨后深入地了解古街。“在規劃和技術方面要做細致,并且讓老百姓也參與進來。”
“老街在街巷保存、民居保留方面都做得比較好,街道的店面、商業、集市,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的建筑形式,然而回族、穆斯林的生活習俗,如何與當地原有地域特點結合,從而再現老街歷史元素、民俗生活,這是今后需要思考的問題。”侯衛東說。
保格局的同時,給街區定位
實地考察結束后,復查專家與當地政府分管領導、文物保護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工作者進行了座談,青州市委常委、副市長胡文星就老街入選5年來的保護情況做了詳細匯報,專家就老街保護修復以及今后的發展等問題提出了寶貴建議。
胡文星說,近年來,青州市政府依據《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先后制定了《青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青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青州古城保護修復建設總體規劃》,計劃于2014年至2018年集中完成昭德古街的保護修復。2011年,青州市文物局利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機會,對青州老城區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了重點普查,登記錄入不可移動文物300余處,其中,昭德古街有160處。另外,據青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調查,老街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19項,涵蓋了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等各個方面。
為避免旅游開發和建設帶來的破壞,街區內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筑全部被納入了文保體系,其保護修復嚴格按法定程序審批。“這一舉措是為街區下一步的保護利用打基礎。”劉允泉解釋。
據了解,已經列為青州市級文保單位的昭德古街區,現正申報山東省級文保單位,上報山東省政府審核。
“從歷史文化名城的角度,昭德古街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現在從老街的整體情況來看,房子多數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期以前老百姓自己蓋的,保留至今很難得,老街的格局如何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傳承,這是一個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張杰說。
“老街保護修復的當務之急,是將那些通過局部修復可以改善的老房子修繕好,同時改善內部的基礎設施和生活環境。另外,也可在街面稍寬的地方種些樹。北京的巷子從50年代到70年代都種了些樹,現在成了北京胡同環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張杰建議。
“昭德古街在保護、修復、發展這條路上走得很平穩,但是老街在古城中處于怎樣一個位置,在新城與舊城之間處于什么位置,有怎樣的發展態勢,都需要定位,這樣有助于街區今后的發展。”趙中樞建議。
江繼蘭說:“此次對前30條入選名街進行復查的目的,一方面是深入了解各街區在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后是否按照入選標準進行了保護,是否存在保護不力甚至損害風貌的現象;另一方面通過復查,從各個街區總結出保護與利用的經驗,并加以推廣,讓全國各地歷史文化街區的工作者能從中得到借鑒與學習。” (原標題:山東青州昭德古街:在沉淀中探索特色保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