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呼和浩特9月5日電 題:三才翻子拳第四代傳人的武術傳承夢
作者:烏婭娜 南海燈
文質彬彬、身材瘦削的趙海濱從外表看起來沒有一絲赳赳武夫的樣子,酷似一介書生。
然而他卻是獲得全球武術貢獻獎的“武林高手”,是我國三才翻子拳的第四代傳人,也是內蒙古烏海市申報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才翻子拳”的保護單位——慧文精武堂堂主。
自幼隨父親習武的趙海濱,92年開始練習三才翻子拳。曾于2011年參加香港國院武術比賽,獲三才翻子拳金獎、三才劍金獎同時獲得全球武術貢獻獎。自香港載譽歸來,創辦了慧文精武堂,現在已有學員60余人。
記者見到趙海濱時,他正在整理申報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材料。“我希望能盡快拿到非遺認定,再申報國家級的非遺,讓這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傳承這門武術,這是我全部的夢想。”趙海濱如是說。
趙海濱介紹到:“三才翻子拳以三才為理、翻子為法,是內外合一的傳統拳法。對協調性、連貫性、柔韌性有極高的要求。”
說到此,趙海濱已經按捺不住,一邊比劃起基本的“中帶”動作,一邊說:“武術從單純的強身健體、防身自衛,融匯軍、法、道、儒家多個門派的精華于一體,使人心與人身達到平衡和諧,練精化氣、練氣還神、練神還虛,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協調,是一門集文化雜學于一身的肢體藝術。”
趙海濱進一步解釋:“三才翻子拳有著實踐經驗上的防身,強身和修身功能,它的最高境界必是體現武術的本真,一招制敵,一拳可傷及五臟。所以學武必練功,練功先修德。真正的武術高手是一名智者,絕不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武夫。”
正因此,每位師父在收授徒弟時非常重視對徒弟品德和考察和培養,趙海濱創辦的“慧文精武堂”也有這個涵義:通過學習文化增長智慧,通過學習武術讓技藝更加精益求精,“堂”則表示無門派之分,吸百家之長。趙海濱說,他希望這個武堂是一個交朋友的平臺,培養文韜武略的人才的地方。
盡管對自己的“武藝”頗有自信,但趙海濱還是難掩憂患之情。
“由于科技的發展,冷兵器時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武術已經漸漸從人們身邊淡去,以致好多先輩所傳的功法精髓一點點消失。”趙海濱說,“習武之人越來越少,很多武功都是言傳時口授,三才翻子拳這項武功,真正掌握的僅數人而已,面臨瀕危狀態,和其他武術一樣,都面臨著難以傳承的問題。”
為了更好地被大眾認可和接受,趙海濱進而提煉了三才翻子拳中養生的“套路”。
今年69歲的白鵬峰是趙海峰的徒弟,練習三才翻子拳已經是第6個年頭了。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練功,身體非常的柔軟,腿可以踢到腦頂。
白鵬峰自豪地說:“我這個年紀還能做這個動作的可不多。我從年輕的時候就愛好武術,只為鍛煉身體,健康長壽,別看我這么大歲數了,但是我練武,我快樂!”
“武術已經融入我的生命中,為了實現傳承之夢、發揚之夢,我會一直努力奔走,這是我,作為三才翻子拳第四代傳承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趙海濱眼中的篤定灼灼奪目。(原標題:三才翻子拳第四代傳人的武術傳承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