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文霞近影
一針針一線線,一絲絲一縷縷,顧文霞刺繡七十載,不知用了多少針,亦不知用了多少線。在完成一件件或精致傳神、或大氣高雅的蘇繡代表作品的同時,顧文霞也用這普通的繡花針和五彩的絲線刺繡出自己的錦繡人生。2006年,顧文霞被命名為首批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與文化大家結緣
1931年春,顧文霞出生在“家家有繡繃,戶戶飛針線”的江蘇蘇州古鎮木瀆。20世紀初,蘇繡的杰出代表、有清末“刺繡皇后”之稱的沈壽就是在木瀆生活并學習刺繡。顧文霞的母親、外婆都是當地的刺繡能手,14歲時她便跟隨母親學習刺繡。1954年,顧文霞考入新成立的蘇州刺繡研究所,開始了蘇繡生涯。
回顧自己的刺繡經歷,顧文霞說,一路走來很多人都給過她支持和幫助,其中之一便是得到葉圣陶的肯定。身為蘇州人的葉圣陶對家鄉的昆曲、評彈、園林、刺繡等傳統文化十分喜愛。“文革”前,他曾多次到蘇州刺繡研究所參觀,并為研究所留下了“國藝之花”的墨寶。為表達對葉老的敬意,顧文霞利用業余時間,在家里繡了一幅《貓蝶圖》送給葉老。恰逢70歲壽辰的葉老在北京收到《貓蝶圖》后,甚為喜愛,欣賞之余揮筆寫道:“顧文霞同志以所繡《貓蝶圖》見貽,精妙非凡,受之欣然,題十四韻為酬。”如今的顧文霞雖已年逾八旬,但提起葉老所寫詩文,仍能逐句背誦:“小貓仰蝴蝶,定睛微側首;側首何所思,良難猜之透。未必食指動,饞涎流出口;未必如莊生,蝶我皆烏有……”
可惜后來這首珍藏的詩稿在“文革”中被抄家焚毀,如今談及此事顧文霞仍忍不住落淚。1983年,葉老的兒子葉至善來蘇繡研究所參觀。顧文霞在陪同時,特別講起了葉老的十四詩韻一事。值得慶幸的是,葉至善告訴顧文霞:“父親這首詩韻家里還能找到,我回去后找出來馬上寄給你。”不久,她果然收到了附有葉老十四詩韻的掛號件。時隔不久,一幅《貓蝶圖》加葉老十四詩韻的絕妙繡品誕生了。
小小白貓傳友誼
蘇繡與湘繡、蜀繡、粵繡并稱中國四大名繡。在中國刺繡業又有“湘繡虎,蘇繡貓”的說法。顧文霞最擅長繡制小貓、金魚和花卉。她繡制的貓活靈活現,呼之欲出,特別是那雙貓眼,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逼真傳神。
1956年,25歲的顧文霞曾被派到英國表演刺繡;1969年,顧文霞擔任中國援外工藝美術小組組長,赴阿爾巴尼亞傳藝一年。捷克、前蘇聯等國家和地區也都留下了顧文霞的足跡,憑著一枚小小的繡花針,她繡出了一朵朵中外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花。
1979年,鄧小平訪問美國,贈送給美國總統卡特的一幅雙面繡《小貓》,就是由顧文霞的徒弟余福臻所繡。1981年,卡特到蘇州刺繡研究所參觀時,他說,鄧小平送給他的繡品是最珍貴的禮物,高超的技藝簡直讓人不可想象,并希望顧文霞可以到美國舉辦蘇繡展覽。2005年初,顧文霞受卡特的邀請,在美國亞特蘭大市卡特總統圖書館舉辦蘇繡展覽。顧文霞因健康原因不能成行,她的高徒余福臻帶著師徒二人精心挑選出的31幅作品赴美展覽。
卡特總統圖書館為展覽會特別制作了精美的說明書及參觀券,參觀券封面印有張大千的《仕女圖》繡作,背面印有卡特的親筆簽名。2005年2月,“手牽手,兩位蘇繡大師作品展覽會”拉開帷幕。年逾八旬的卡特兩次前來觀展,仔細觀賞每一幅作品。看到顧文霞繡制的雙面異樣繡《三貓圖》作品,一面是一只貓,另一面卻是兩只貓時,他驚詫地問:“怎么兩面不一樣?”余福臻做了詳細解答。卡特對顧文霞不能赴美目睹盛況感到遺憾,曾先后寄給她兩封親筆簽名信,信中深情寫道:“蘇州刺繡為世界藝術做出了卓越貢獻,非常感謝您讓美國人民一起分享精美絕倫的作品。”
冰心一片花自香
1979年,“全國工藝美術藝人、創作設計人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將任命首批中國工藝美術家(后改稱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當時,顧文霞、李娥瑛被同時推薦上報。顧文霞得到消息后,趕忙給相關領導寫信:“20多年來,我在黨的教育和培養下,由一個普通的繡工成長為一個基層干部……近幾年來,黨和組織幾次給予我榮譽稱號,面對這樣高的、與目前貢獻不相稱的榮譽和職務,除了要用行動急起直追外,我更迫切的心情是希望組織上體諒我的實際情況,不要再給予榮譽了。聽說要在會上任命一批‘家’,那么蘇繡的代表李娥瑛當之無愧,她也是黨培養起來的藝人。如果創作人員能爭取的話,徐紹青同志是有代表性的,這是我從黨的事業和有利于今后工作出發的角度提出來的。”
為了表示真誠意愿和決心,顧文霞用針刺破右手食指,用鮮血在信上簽字。她的意見得到大會的尊重和采納,李娥瑛、徐紹青當選首批中國工藝美術家。直到1988年,第二批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任命,顧文霞才榜上有名,其高風亮節讓業內人士敬佩不已。今天重提這件往事,她仍然堅定地說,蘇繡的發展繁榮不是靠哪一個人,而是集體共同努力的結果。對蘇繡來說,要關心、重視設計創作人才,設計創作是行業發展的生命力所在。
退休后,不論是創建蘇繡藝術博物館,還是成立顧文霞大師工作室,她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培養更多的接班人,傳承發揚蘇繡技藝。“只有更多的人繼承蘇繡技藝,接力棒才能傳下去。哪怕不領工資,我也甘愿無私傳授技藝。”為了實現這一愿望,她曾在《江蘇工藝美術》、《姑蘇晚報》刊登收徒啟事,無償傳授蘇繡技藝。
如今,每天清晨,如果天氣晴好,顧文霞就會早起到小區附近的公園去散散步,對于83歲高齡的她來說,早起、散步是保持健康的最有效方法。她說,只有身體健康了,才有可能繼續關心蘇繡的傳承和發展。(原標題:顧文霞:一針一線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