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母親演繹現代版孟母三遷 殘疾兒終成大畫家
2012/11/2 14:57:2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一位普通的母親,為了聾啞兒子健康成長,三遷住地,傾家蕩產,25年不離不棄,終于把兒子培養成才,把母愛演繹得感人肺腑。如今,這位母親又背負十萬余元的債務,讓兒子師從名師,繼續深造。近日,在南陽市內鄉縣傳頌著新時代“孟母三遷”的感人故事。
從鎮上遷鄉下,只為挽救兒子生命
今年48歲的李青是南陽市內鄉縣大橋鄉建設村人。1987年的一個晚上,不到一歲的兒子周怡君突發高燒,當晚,鄉村醫生給孩子注射了鏈霉素,結果在三天后出現異常癥狀,周怡君因為鏈霉素注射過量,導致藥物中毒,燒壞了聽覺神經。
突如其來的災難,頓時讓這個家庭陷入悲痛之中。李青和丈夫周世和開始了漫長的求醫之路。經過治療,周怡君保住了性命,但再也聽不見母親的呼喚了。兒子到了會走的年齡,李青毅然賣掉了在鎮上購置不久的門面房,帶著兒子回到鄉下居住,期待在安靜的鄉村環境中讓兒子沉于自然,營造耐性。她經常帶著兒子在田野里活動,指著天上的云、地上的狗向兒子大聲說話,希望兒子記住口型。
兒子耳朵聾了,但他的人生不能“聾”,李青決定用畫,給兒子一個多彩的世界。跟著母親,木棍當筆,大地做紙,田野里,村子里,見樹畫樹,見雞畫雞,快兩歲的周怡君,繪畫人生的大幕由此揭開。三歲的周怡君對知識充滿興趣,孜孜不倦地欣賞著借來的課本,同時經常用樹枝在地上刻畫動植物的形象,這讓大橋幼兒園的老師很好奇。他們在李青的苦苦哀求下,收下了這個聾啞兒童。
從鄉村遷縣城,苦心供養兒子上學
周怡君的同學曾經這樣抱怨,跟周怡君同班壓力很大,因為老師們經常批評他們的話就是:“你們有耳朵、會說話,還不如一個聾啞人。”
周怡君每次考試都是全班第一名。他聽不見聲音,無法和老師對話,就算借助功率很大的助聽器聽見聲音,他也無法理解老師的言詞,因此,當時的大橋鄉一直流傳著“神童”的故事。李青也無法理解兒子超常的理解能力,但她看得見兒子為此作出的百倍努力。聽不見清脆的鳥鳴和親人的呼喚,但也聽不見紛繁復雜的人間煩擾;遲遲喊不出對父母愛的稱呼,但也隔絕了庸俗的交往。周怡君潛心學業,一門心思沉浸在求知的世界,他能夠從口型理解一些老師的意思和父母的要求。
2005年,18歲的周怡君以優異的成績被內鄉職高錄取。兒子上高中后,李青便在內鄉縣城租房子,每天騎著自行車接送兒子上學。兒子上課的時候,李青就到附近的飯店幫忙洗菜,同時揀一些廢品賣錢,丈夫周世和則在工地上打工。
兒子沒有讓李青失望,除了一流的學業成績,他在繪畫方面的天賦更是展露無遺。雙手寫得好字、畫得好畫,速寫、素描、國畫、水粉,隸、篆、楷、魏書,刻篆章,周怡君獲得國家、省、市各級證書20多個。到高中時,已有很多美術培訓班開始爭著請他去當老師。
有一年冬天,一位著名畫家的畫展在內鄉展出,周怡君整天沉迷在展廳內。有一天回家的時候,天近黃昏,雪花飛舞,自行車車輪打滑,母子倆摔得鼻青臉腫,但周怡君扶起母親后說:“明天還去看。”
從內鄉遷杭州,培養殘疾兒子成畫家
2008年,周怡君參加藝術類高考,以書法成績92.7分、篆刻成績87分、繪畫成績前5名的總成績被設在浙江省杭州市的中國美術學院錄取。
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是1928年由蔡元培先生創辦的國立藝術院,是近代中國第一所實施本科和研究生學歷教育的最高美術教育機構。面對高額費用,李青再也沒能力供養兒子上大學了,但他們的感人事跡感動了社會各界,得到了愛心人士的捐款資助,這才幫助周怡君圓了大學夢。為了兒子,李青再次把家遷到杭州,她白天打工,晚上回來照顧兒子。
大學求學期間,周怡君的畫技突飛猛進。由于經常接受母親的照料和體貼,加上長時間的探究與鉆研,他的畫作打破了寫生與創作的界限,一度被啟蒙教授稱之為“小莫奈”。
周怡君的畫作開始被美術界關注,他的印象派畫作深得海內外收藏界喜愛。2011年畢業的時候,周怡君決定向更深層次探索。經過推薦,他開始師從著名畫家徐偉鴻學習創作現代商業油畫。周怡君不知道,他的父母已經為此背負了13萬元的債務。
“今后,無論遇到什么困難我都不會放棄,為了兒子成才,我再苦再累也值得。”這位飽經風霜的母親深情地說,希望兒子今后更加努力學習,學會感恩,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幫助更多的殘疾人。(張曉彭)(原標題:南陽母親演繹現代版孟母三遷 殘疾兒終成大畫家)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南陽晚報(201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