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留住 淅川淹沒區名貴古樹“移民”
2012/12/19 15:07:3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 趙川
冬日暖陽,照臨在靜謐的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淅川縣金河鎮小槽峪村。12月9日9時,伴隨著清脆的鞭炮聲,一棵20多米高的大葉女貞樹被砍去了蒼翠欲滴的樹冠,散落在地上的樹枝上綴滿了紫藍色的女貞子。此時,一對老夫婦緊緊地擁抱著這棵大樹,仰望著,久久不愿松手。60歲的張玉珍黯然神傷地說:“這是我姑姑家,大家最喜歡在樹下乘涼了。女貞子是藥,還可以裝枕頭。我記事的時候這棵樹就這么粗,幾十年了不見長。不知道哪年種的,至少見了10代人,少說也有200多年了。”
張玉珍夫婦和姑姑家去年搬遷走了,留下這棵古樹。今天縣里來人移植古樹,老兩口特地趕來和古樹做最后的告別。看著園林工人掄起䦆頭,挖斷老樹根,張玉珍夫婦心痛不已,幾乎是央求道:“只希望能移活,一定得栽活啊。哎,不移走不中啊,水一上來就淹死了。”
這棵大葉女貞樹猶如一位不愿出嫁的老姑娘,砍掉枝蔓的軀干,被涂上了鮮紅的愈合膏,就像流血的傷口。她從頭到腳被包了個嚴實抬上了大汽車,在眾人一路呵護下披著故土的山風,終于離開了生長百年的娘家……
在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突然置身于這些蒼勁的古樹中,我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了,它們都被砍去風華嫵媚的樹冠顯得很悲壯。但它們倔強地扎根于新的土壤,仙風道骨,屹立挺拔。此時,想到移民猶如這大樹,在新的家園扎根,發芽。
園林工人正在給一棵400多年的大葉鐵匠樹培土,輸營養液。親自把古樹移來的師傅說,樹的主家80多歲的老太說,她奶奶小時候樹就這么粗,十年八年不見長,四季常青。這樹可堅硬了,電鋸樹枝冒火星,樹枝扔水里就沉底了。樹洞里掏出四五斤野蜂糖。
師傅指著一棵1200年的黃連樹向我介紹,古樹跟前有個小廟,內端坐一尊石刻釋迦摩尼,石碑上刻著五代時期的紀事:有一先人到此樹下避雨,突然電閃雷鳴,旁邊的一棵樹應聲倒下,他和這樹安然無恙。人們遂把這樹棵樹視為樹“神”,世代敬奉。千百年來,大樹保佑一方眾生。一個村的興旺,一個村的地脈,一個村的傳承,都聚集在這棵“神”樹上。
當工人把這千年的黃連樹根挖開,3尊香爐被樹里層的根緊緊抱住。移樹的工人上香燃炮,對著古樹說:樹神啊,南水北調水上來了,請您進縣城享福,人多熱鬧。
徜徉于古樹林中,撫摸著100年的紅木棉、200年的皂角、300年的紅桂、400年的青岡、500年的紅楓、600年的菩提、700年的鐵匠、800年的紫荊、900年的榔榆、1000年的銀杏、1100年的櫻桃、1200年的黃連……敬畏感油然而生。
這些樹根植于大地,江河日月,歲月悠悠,其間雨雪雷電,山河震蕩,綿延存活至今,堪稱傳奇。而由這些樹孕育的自然文明,皆歷經千年方至成家園。它們與數十萬移民與血肉相連的丹江及滄桑過往歷史文明斷根分離,歷史會疼、移民會疼、古樹會疼。如果歷史是一條長河,那么古樹就是歷史的見證者。一棵古樹就是一部站著的歷史,從它們身上看到了淅川楚漢的興衰,屈原的離騷,移民的別離。經歷了一場背鄉離井的世紀大遷徙,經歷了傷筋動骨的血淚洗禮,經歷了千難萬險的離別,這些古樹和它們曾經庇護的子民一樣,終于在古樹園里重新找到了自己永遠的家園,在大地寬廣的懷抱里,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延續昨天的歷史,抒寫生命的交響曲。
淅川縣16.5萬移民于去年全部搬遷他鄉,留在淹沒區的名貴古樹則從去年冬天被集中“移民”到縣城旁邊背山靠水土地肥沃的園子里。淅川縣不僅斥巨資搶救性地保護了這些名貴古樹,把移民的根留下,還計劃建移民博物館、移民文化廣場、微縮復原丹江下的故園,逐步建設成集生態、文化、旅游于一體的新景區。待到2014年,一江清水濟京津時,移民回鄉尋根祭祖,這里便是他們寄托情感的心靈家園。(原標題:把根留住 淅川淹沒區名貴古樹“移民”)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網(201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