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淅川縣獲悉,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歷時4年多挖掘的下寨遺址,發現明清、漢-唐、東周、西周、二里頭時代早期、王灣三期文化、石家河文化和仰韶文化等時期遺存,其中仰韶文化時期環壕聚落和仰韶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時期墓葬的發現具有重要意義。
下寨遺址位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區淅川縣滔河鄉下寨村北,地處滔河與丹江的交匯處,河南省省文物考古研究自2009年3月起對其進行了搶救性持續考古鉆探和發掘。該遺址現存面積約60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約0.6~2米。
據介紹,仰韶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時期的長方形土坑豎穴墓葬共108座。按墓主頭向的不同分為四類。第一類大致朝南,共50座,時代為仰韶文化晚期。第二類大致朝西,共46座,時代大致為石家河文化時期,少數墓葬出土的黑陶圈足簋具有油子嶺文化的特征。近一半的墓葬都隨葬有陶器,多放置于腰坑之中,且成組出現,下部為一長頸壺或圈足簋,之上放置一陶缽。第三類大致朝北,共11座,時代也為石家河文化時期。有4座存在腰坑陶器和玉鉞或石鉞共存的現象。其中M207長2.6米,寬1.5米,見有單棺腐朽后的痕跡,是目前豫西南、鄂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石家河文化墓葬。第四類朝東,僅1座。從開口層位分析,為仰韶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時期。這批墓葬填補了豫西南、鄂西北地區同類遺存的空白。
下寨遺址地處中原、關中陜南和江漢地區的文化交流地帶,自古是三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孔道。遺址多個時期的文化堆積內容和呈現的較為復雜的文化因素,是研究邊緣和交匯地帶文化的極好個案。(原標題:南陽淅川下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仰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