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隨著21座鄂國貴族墓葬發掘進入尾聲,關于古鄂國的兩樁歷史懸案一一揭開,這或將促使南陽申報“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一座墓帶出墓葬
夏餉鋪墓葬群位于南陽新區新店鄉夏餉鋪村北1公里處,因南水北調中線干渠施工,4月13日,部分遭損壞的1號墓被發現,并從中出土了青銅器等文物23件。從青銅器的銘文中可發現墓主人為鄂侯夫人(詳見本報4月25日、5月12日報道)。
隨后,更為細致的考古勘探在附近1萬多平方米內展開,很快,21座墓葬、1座陪葬坑相繼被發現。截至目前,考古人員已完成了對18座墓葬的發掘,一大批重要文物相繼出土。
除1號墓之外,6月28日發掘的6號墓同樣是一座大型豎穴土坑墓,考古人員發掘出了青銅器等百余件(套)珍貴文物。
考古人員介紹:“這些器物比較完整,也很精致,規格都很高。”可以確認6號墓墓主人為一位鄂國高級貴族。6號墓出土的眾多文物中,1件銅方彝和3件保存比較完整的帶木柄銅戈彌足珍貴,在南陽考古史上是首次發現,填補了南陽考古的空白。
●揭開兩樁歷史懸案
該墓葬群的發掘,揭開了兩樁歷史懸案。
史料記載,夏商時鄂國為諸侯國,商末鄂侯在朝中為大臣,與西伯姬昌、九侯并列為“三公”。當時的鄂國,位于黃河以北。商末,鄂侯勸諫被紂王殺害。
鄂侯被殺害后,鄂國、鄂族不再見于文獻記載。國內歷史、考古學界根據傳世與出土的有銘銅器推斷,西周初年,鄂國遺族南遷至漢水流域。
鄂國南遷,究竟到了漢水流域的什么地方?由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時期,鄂國史書記載缺失,國內歷史、考古學界爭論數十年,成為史學懸案:一是河南南陽;再者是湖北鄂城;其次是湖北隨州。
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崔本信說,鄂國青銅器等珍貴文物的出土,可以證明,春秋早期,鄂國地望在河南南陽,而非他地;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時期,鄂國這段歷史史書記載缺失,成為史學懸案,該墓葬群的發掘,充分證明了西周中晚期以后,鄂國不僅未消亡,而且是有一定實力和影響的方國。
●將申報“十大考古”
崔本信介紹,在南陽的考古史上,曾有兩個項目入選過“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一是1992年,淅川丹江口水庫徐家嶺與和尚嶺楚國貴族墓;二是1994年,鄧州八里崗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此后近20年里,南陽考古雖然碩果頗豐,卻總與這個全國考古界的最高榮耀失之交臂。夏餉鋪春秋早期鄂國貴族墓,讓南陽考古專家信心爆棚,文物部門已經在整理相關資料,準備將該項目申報“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讓南陽考古專家動心的依據有兩個:鄂國青銅器等珍貴文物的出土,基本上改變了史學界對鄂國歷史變遷的傳統認知,同時也改變了史學界對鄂國歷史的傳統判定,史學價值重大;在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器、玉器等文物,制作精良,紋飾精美,為研究我國古代青銅鑄造、玉器雕刻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科學藝術價值。
考古人員推測,未發掘的墓葬中應該包含有鄂侯墓,預計還會有大批重要文物出土。
■ 新聞鏈接
夏餉鋪村位于南陽新區新店鄉老街正北3公里,相傳是宛郡西部山區和周邊平原區柴、草集散地,原名叫“柴里店”。公元196年,魏將夏侯惇在此大量囤聚糧秣給養物資,村子因此而更名“夏餉鋪”。上世紀80年代初,村民在水溝中發現了“季漢后將軍剛侯黃忠故里”碑一通。
來源:東方今報 時間:20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