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灃寨始建于明末清初,占地7萬平方米,寨長1100多米,呈橢圓形狀,整座寨子共有3個寨門,按八卦的三個方向設(shè)置,其中西北門因臨灃溪而取名“臨灃”,這也正是今天臨灃寨寨名的由來,寨門上方紅石匾上有楷書“臨灃”二字,下邊兩扇榆木大門上包的鐵皮雖已銹跡斑斑,但鐵皮上“同治元年”、“歲在壬戍”的字樣仍清晰可辨;正方向的南門叫“來曛”門,取自《詩經(jīng)》“曛風南來”一句;東南門叫“溥(柏)濱”門,取自“利溥渠之濱”之意。
臨灃寨的每個寨門上都有滅火水槽,還有用于對外射擊的高低不等的槍眼。寨門外邊均有兩道防洪閘門和向寨外排水的暗道,設(shè)計精巧,防守自如,使人不得不嘆服100多年前臨灃寨人的聰明和智慧。臨灃寨寨墻外是繞寨一周長達1500米的護寨河,據(jù)說當年與寨墻同時完工的護寨河寬15米、深4米,而今的護寨河寬仍有10米左右,深約2米。臨灃寨南門一側(cè),灃溪潺潺匯入護寨河,與紅石寨墻構(gòu)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新中國成立后,各地開始拆除古寨墻,其中郟縣拆除100多座古寨墻,唯有臨灃寨幸存下來。原因是臨灃寨處兩河交界處,地勢低洼,極易發(fā)生洪澇災(zāi)害,當年就在準備拆除臨灃寨古寨墻時,洪水圍困寨墻數(shù)米高而寨內(nèi)安然無恙,出于防汛需要,臨灃寨古寨墻保存了下來,臨灃寨古寨才因此成為全國罕見的保存完好的村級古寨墻。
寨墻全國罕見,寨內(nèi)建筑更是絕無僅有。 比之喬家大院,臨灃寨內(nèi)的“朱家大院”則更是韻味十足,且有多個院落組成。全國著名古建筑專家到臨灃寨考察后認為:“臨灃寨民居建筑從明至清,在時代上沒有缺環(huán)。它們集中地出現(xiàn)在一個村落中,這在中國實屬罕見,甚至填補了中國古建筑在村寨方面的空白。”
據(jù)考:在北京現(xiàn)存的9999座古代建筑中,只有一間半是明代民居,而臨灃寨居然有3間明代民居。而其它清代建筑競有100余棟400余間,這些明清民居均為磚木結(jié)構(gòu)脊坡式瓦房或樓房,其中不少因年代久遠亟需修繕。保存較為完好的是清代朱氏三兄弟家的宅院。朱家三兄弟的三座大院,都是一進三、一進四、一進五的四合院,沿中軸線對稱,是磚木結(jié)構(gòu)的建筑群。遺憾的是朱家的祠堂已不復(fù)存在,現(xiàn)在它的位置建成了村里的小學(xué)。
朱氏三兄弟當年都是大鹽商,非常富有。據(jù)說分家時元寶都是論筐來抬,在建臨灃寨的同時,也建成了“朱家大院”。朱紫貴排行老大,他的宅院建于道光15年,是一進三的四合院,占地面積1322平方米。在客廳后面的二進院內(nèi),書畫家看到當年的廚房、磨房均保存完好,院子里放著大大的磨盤。三進院的內(nèi)宅布局嚴謹,有正房、東廂房、西廂房,均是磚木結(jié)構(gòu)的二層樓房,青磚黛瓦與檐下掛的金燦燦的玉米相互輝映,古樸、厚重而又和諧。 樓房的墻體厚達半米之多,典型的“里生外熟”,即外面貼磚,里面是土墻,用紅石條將二者緊緊連為一體。這樣的墻體保證了室內(nèi)冬暖夏涼,樓房的地基也非常牢固,地面之上有5層條石,地面以下還有10層條石,而且最下面的2層用的是1米多寬的紅石板,每個房角各放有一個紅石大碾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