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記者 蔡長偉)“李國楨教授是我的老師,同時也是我的朋友。通過這次活動,讓我們感覺到了平頂山市委市政府對陶瓷文化還是非常重視的,希望平頂山市郟縣能夠借助這個機會將陶瓷文化發揚光大。”山東省硅酸鹽研究設計院原院長張儒嶺對大河網記者說。
為深切緬懷中國陶瓷工程先驅、中國陶瓷工程理論奠基人李國楨先生。10月22日,由平頂山市政府、郟縣人民政府、平頂山學院主辦,平頂山市科技局、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協辦的首屆李國楨陶瓷思想學術研討會在郟縣會議中心拉開帷幕。
當天上午9時許,來自韓國、山東、蘇州、浙江、云南等各地的300余位陶瓷界著名專家與學者,齊聚一堂參加了此次陶瓷學術研討會暨李國楨雕像揭幕儀式。在研討會上,與會人員高度贊揚了李國楨在陶瓷藝術上的傳承和創新精神,認為他把陶瓷文化特點推向了新的藝術高度。
“李國楨教授生前一直關注著家鄉的發展,在李國楨先生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郟縣陶瓷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喜人的發展成果。”郟縣縣委書記張國曉在研討會上介紹,郟縣安良鎮神前陶瓷園區方圓60公里內,陶土儲量已達到10億噸以上,石英土儲量已達6000萬噸以上,紫砂土儲量達1億噸以上,使郟縣陶瓷產業的發展有了堅實的資源基礎。
據介紹,1917年李國楨先生出生于平頂山市郟縣安良鎮曹溝村,早年在重慶中央工業實驗所工作。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并調任輕工部陶瓷處工程師,1959年在景德鎮陶瓷學院研究所任總工程師。1972年在陜西省輕工業研究所任總工程師, 1982年回北京主持全國陶瓷科研與管理工作。
李國楨先生在半個多世紀的陶瓷生涯中,恢復了“五大名窯”,再現了“六大瓷系”,取得了我國“南青”與“北青”兩大著名青瓷恢復的時代成就,他參與編著了《中國陶瓷史》并出版《中國名瓷工藝基礎》等專著,發表重要論文60余篇,是公認的中國著名陶瓷科學家、中國陶瓷工程理論的奠基人,他為恢復中國歷史名窯、推動當代陶瓷藝術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上午11時許,陶瓷界的專家和學者通過參觀考察安良鎮陶瓷產業集聚區的情況,對郟縣陶瓷產業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該縣陶瓷產業發展的勢頭迅猛,汲取了豐富的發展經驗,同時希望各省市之間能夠加強溝通和交流,相互學習,共同促進兩地之間的經濟發展。
小資料:陶瓷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中國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見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鋁、高嶺土等。
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較高,但可塑性較差。除了在食器、裝飾的使用上,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資源黏土經過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質具韌性,常溫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燒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裝水;燒至1230度則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溫耐腐蝕。其用法之彈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種創意的應用。(原標題:300多位陶瓷專家會聚郟縣 研討中國陶瓷先驅李國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