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春天,一位江蘇作家朋友到三門峽采風時,向我提出想要一方虢州澄泥硯的要求。他說,他平時愛書法,對虢州澄泥硯很感興趣。我知道虢州澄泥硯在歷史上很有名,但當時去找,還真的不好找了。我費了很大的周折,才從文化局的一位老師那里得知,這些年三門峽虢州澄泥硯傳人張建成在黃河邊上開辦了一個制作澄泥硯的廠子,不但制作傳統的澄泥硯,還開發了更多的品種。我們驅車尋了半天,終于找到了這個廠。張建成先生正好就在廠里,問明來由,他把我們引到了成品展廳,將貨架上各式各樣的澄泥硯介紹給我們。朋友看得眼都直了,我也大開眼界。最后,朋友挑選了一款樣式別致的澄泥硯問價格,沒想到張建成先生慷慨地說:“你這么遠道而來求得一方伏虎澄泥硯,很難得,就贈送給你了。”朋友連聲道謝,隨后說道:“這次到三門峽,可謂不虛此行。”
懂書法的人都知道,中國古代有四大名硯,即虢州澄泥硯、廣東端溪端硯、安徽歙縣歙硯、甘肅洮河洮硯。端硯、歙硯和洮硯均為石硯,而虢州澄泥硯是經過燒制的陶硯,是“用絹袋取黃河脂泥,經精細加工燒制而成的”。宋代文豪歐陽修在其著作《硯譜》中評價虢州澄泥硯為“唐人品硯以為第一”。由于它是貢品,所以異常珍貴。據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陜縣志》記載:“澄泥硯,唐宋皆貢。說文云:''虢州澄泥硯唐人品之,以為第一。''又云:''硯理細如泥色紫可愛,發墨不滲,久之硯漸損凹,硬墨磨之,則有泥香。''按此硯今產于人馬寨王玉瑞制造有年。實取土于土門村,土質如紅石,碾碎成粉,摻和為料甚佳。昔清乾隆皇帝宮內寶藏數方,足證其有價值云。”1914年巴拿馬博覽會我國展出商品目錄中就有虢州澄泥硯。
澄泥硯始于漢代,又興盛于唐代。據說,當時澄泥硯的產地并不多,作為書寫重要工具的硯臺更是希罕之物,加之虢州澄泥硯有許多優點,便被文人墨客大加稱贊而成為皇帝的貢品之一。到了宋代,澄泥硯興盛,在黃河中下游先后形成多個澄泥硯產地,其產品質量也不相上下,但原料不同,特色也不盡相同。清末民初,虢州澄泥硯的主產地在今陜縣張村塬上,尤以人馬寨村王氏家族所制硯臺最為出名,當地人又稱人馬寨澄泥硯。
三門峽人稱澄泥硯為“硯瓦”。內行人說,凡產優質澄泥硯之地,必得山川、河流之神助,那里的山川佳泥,逢雨水流入河中,沉積下來,潔凈、細膩、糯柔,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燒制出來的澄泥硯密度高,發墨性能好,并能泛出和田玉般的珠寶光澤。虢州澄泥硯正好具備這一條件,它以黃河泥土作原料,其成品在使用中不但發墨好、有光澤,還有香味兒,因此深得周邊地區廣大民眾的喜愛。王玉瑞是清代陜州地區最為著名的制硯藝人,他所制作的金蟾澄泥硯還被天津藝術博物館珍藏。據說,此方硯臺為民國收藏大家徐世章所捐贈。
如今,陜縣張村鎮人馬寨村民仍然傳承著精致的澄泥硯制作手藝,造出的硯臺被全國各地的書法家和收藏家購買。上世紀90年代,三門峽文化人張建成也開辦了制作澄泥硯的工廠,將傳統工藝與現代化制作手段結合起來,燒制出各種形狀、各種質量的套硯,使澄泥硯更具魅力。在他的展廳里,他指著貨架上的澄泥硯滔滔不絕地告訴我們,這些澄泥硯分兩種類型:一類是手工捏塑的,一類是范模成型的。他制硯所用的范模均為澄泥陶制,根據所造之硯的形制,利用內外范模分別進行翻制,取火燒陽溝的紅膠泥土,經過揀選、舂碎、過篩、澄濾、配料、和泥等多道工序后,澄煉出細泥膠模,然后將硬坯放室內陰干,等到半干時再用利器進行修整、刻畫、壓印銘記堂號,干透后在太陽下暴曬數日,方趁熱入窯。張建成還領著我們到制品車間去觀看。我們看到工人們有的在泥品上手工刻畫,有的在翻模,忙得不亦樂乎。朋友說,虢州澄泥硯有這么多的工序,難怪會聞名天下!驹瓨祟}:虢州澄泥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