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市南郊下安山自東向西屏列一隅,當地人親切地叫它南山。站南山之巔,可一覽三門峽市區全貌,與黃河和青龍澗河、蒼龍澗河遙遙相望。10年前,這里因山坡陡峭和水土流失嚴重,是見人不見樹的禿山。”
如今的南山。你坐火車從隴海線三門峽市區段經過,或乘汽車從310國道市區段世紀大道經過,或在市區開闊地段經過,不經意間向南一瞥,郁郁蔥蔥的滿眼綠色,剎那間盡收眼底,你看到的不再是光禿貧瘠荒涼乏味的土山坡,而是一所秀美無比、游人如織、風光宜人的城市公園,它就是人們常說的南山公園——上陽苑。無論你是遠來的客,還是久居的人,每每走進上陽苑景區,你都會由衷地豎起大拇指,這真是素有“天鵝之城”美譽的三門峽市又一張靚麗名片。
近年來,經過三門峽市人民、湖濱區人民、景區管理人員及崖底人民的不懈努力和執著奉獻,使景區不斷的發展,先后榮獲“河南省楹聯文化景區”、“青年文明號”“區級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然而她的成長卻走過了一段既艱難又輝煌的歷程。
艱難的轉機
說起老南山,好多三門峽人深有感慨。其實,早在20世紀60、70年代,就開山發動全民種樹,年年綠化南山,不少人記得從小學生到工廠工人、機關干部,每年植樹季節都肩挑背扛帶上樹苗,帶上水,大隊人馬絡繹不絕上南山植樹。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大規模單位、機關、學校的南山造林活動仍在繼續。然而幾十年過去了,樹呢?居住在南山坡下的人和曾經多年參加植樹的人都慨嘆到,幾十年種的樹如果都成活了,不僅遮天蔽日,恐怕連附近農民的灶臺上都長出樹來了,可是幾十年的結果呢!缺乏技術、缺少責任、缺失管理,更缺的是沒有一個科學的規劃和規范的管理體制。于是年年無樹年年種,年年種樹不見樹,枉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還耗去了人們的期待和信心。人們在焦慮中期待新的轉機。
1991年3月,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十周年之際,三門峽市委、市政府發出了“全民動員起來,迅速掀起春季植樹造林高潮”的號召,似一記春雷,給南山披綠裝帶來歷史的轉機,同時也吹響了真正裝扮秀美南山的進軍號。至此,南山綠化納入全市《十年綠化造林規劃》。南山作為全市兩線(隴海鐵路和310國道)綠化的重點,開始了科學務實的造林綠化行動,自此到1997年4月4日,全市南山綠化協調會召開之前,市、區、鄉三級黨委、政府帶領黨員干部和群眾,科學規劃,分步實施,嚴加管理,強力推進,終于使荒禿的南山披上了淡淡的綠裝。
輝煌的升騰
升騰之一 自1997年開始,政府每年投資專項資金近30萬元,組織上萬名勞力開赴南山植樹造林,并組織了專業技術督查組、澆灌保苗組和看護組,并設立南山綠化管理辦公室,真正實施科學植樹,栽一棵、澆一棵、活一棵、保一棵。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領導每年多次實地指導、督查,對一天天綠起來的南山滿懷希望。
升騰之二 1999年3月,南山綠化被同時納入全市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和創建省級園林城市的重點項目之一。湖濱區委、區政府進一步加大全區參與力度,再掀高潮。四大班子領導帶隊,區直單位職工包干,全區每天出動勞力800余人,拉水車30余輛,有時在陡峭的山坡上,腰系繩索挖坑;同時栽樹與育苗雙管齊下,常綠耐旱、經濟樹種間植;創新管理模式,劃區分包養護責任,推行誰栽誰管理誰受益50年不變。把南山綠化與當地農民走高效農業之路奔小康結合起來,大大激發了當地農民植樹的積極性,又一次實現了機制性轉變。從1997年初到1999年7月,近三年時間,在6公里長總面積1150畝的南山坡上共栽植各類樹木40余萬株,站在南山上,看著逐漸成林的一片綠色,市領導不無感慨地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功在當今,利及萬代。等這些小樹長大了,我們這些人也老了,退休了,但看到南山在我們面前變綠、變美了,就會感到無限欣慰。隨即又強調,南山綠化是三門峽市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和組成部分,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也要堅持不懈地搞下去,盡快使南山成為青山綠山花果山,為全市人民創造一個優美舒適的環境。經過全體湖濱區人的不懈努力,終于為全市爭創省級文明城市和省級園林城市,交上了一份良好答卷,使南山綠化的工作迅速上升到城市公園建設的高度,被列為首當其沖全市爭創省級及國家級園林城市的八大重點建設工程之一。
升騰之三 2005年7月,為進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環境,南山在成功綠化的基礎上被市委、市政府辟為南山公園,邀請北京林業大學5位專家教授,實地考察,科學制定詳盡的建設規劃,成為三門峽“南山北嶺披綠裝,三河兩岸盡春色”的城市藍圖中的極具墨彩的一筆。湖濱區在多年堅持不懈對南山進行綠化的基礎上,積極按照市委、市政府創建園林城市的要求,在財政極其緊張的情況下多方籌措資金3000萬元用于景區建設。規劃以上陽路為中軸線,向東西各延伸200米至300米,占地300畝,同時設立南山公園管理處,從區鄉抽調精兵強將,分步實施建設計劃,管理人員和園林工人夜以繼日,緊張施工,一期工程占地100畝,2006年4月提前完工,建成上陽南路、景區大門牌樓、民俗文化廣場、登山步道、山頂休閑廣場、一閣二亭等景觀建筑及基礎設施建設。登山步道依據地勢建設,全部為水泥澆鑄而成,兩側還栽植了松樹、柏樹等常綠植物。山頂休閑廣場2萬余平方米,建于廣場北端的“一閣兩亭”式仿唐建筑是景區建設一期工程的重中之重。站在亭閣俯瞰市區,市區全貌盡收眼底,再加上綠樹、山徑、樓閣、彩燈,各種景象交相輝映,使之成為市區一大風景亮點。
二期工程占地100畝,其中總面積1500余平方的二層共計60間的仿古民俗窯居、占地3.5畝,建成后將匯集各種名優花卉三萬余盆的名優花卉博覽苑現正緊鑼密鼓的建設中。管理處又經過嚴格的考察項目,成功引進并制定出了2008年重點旅游開發項目方案,規劃在山頂閣樓南側建設一個圓形廣場,廣場中建設三門峽歷史名人雕塑,以“大禹治水”留下三門、六峰,三門峽的來源及中流砥柱的形成為中心,依次雕塑三門峽歷史名人。如:上官儀、上官婉兒、姚崇、楊貴妃、魏野等,使人置身其中,在休閑的同時感受到三門峽歷史文化的燦爛,感受到大禹治水及中流砥柱的不屈精神。匯集社會各界文人墨客風采的千詩碑墻;占地35畝,擁有二層觀光餐廳及120個訓練打位的高爾夫球訓練場;占地25畝,擁有綠化莊園餐廳32個,商務客房80套及會展商務中心2個的大型生態休閑商務會館;沿山體自上而下、全長280米的激情滑道和兒童樂園等投資共計達1500萬元的一系列建設項目,在不遠的日子里,也將會呈現在人們的身邊和眼前。
同時,為進一步彰顯文化內涵,推進廉政文化建設,景區管理處多方協調將50幅廉政楹聯花架安裝于景區內。這些楹聯不僅選取了湖濱區紀委監察局承辦的“香山紅葉杯”全國廉政詩詞楹聯大獎賽獲獎作品,而且還有區委四大班子領導撰寫的廉政楹聯作品,其中有三門峽市湖濱區區委書記宋躍撰聯的“廉政花開湖濱添彩愛民情動澗水流金”;三門峽市湖濱區區長楊方成同志撰聯的“從政民為本,安邦法作基”等。也成為河南省唯一一家獲得“省級楹聯文化景區”榮譽稱號的景區。至此,一個旨在聚留人氣、感受歷史、品味文化、享受閑適的美麗的城市公園,已在帶動區域經濟結構升級,打造潮流品牌,擴大對外開放與交流,助推“天鵝之城”知名度不斷攀升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升騰的靚麗
三門峽市地處晉陜豫三省之金三角地帶,歷史悠久,底蘊豐厚,南山公園即將成為一個標志性景觀。為了更加彰顯該景區的文化品味,市委市政府廣泛征集全市各界人士的意見和建議,在2006年4月,“南山”這張靚麗的城市名片終于被印上了一個美麗、雋永、響亮、深秀的名字—“上陽苑”。因該景區位于上陽路南端,又緊鄰西周時期虢國都城上陽城遺址,也確能反映三門峽的厚重人文,故取此名。如果你久別故鄉或是你初到三門峽市,驀然回首上陽苑:
景致一:站在市區,抬頭南望,一片蔥綠直上云端,層林盡染,四季皆春,美不勝收。
景致二:至南山下,品味民俗文化、享受快捷服務,可健身活動筋骨、可品茗細說故事,拾級而上,綠樹幽徑中,各種紅綠花卉點綴其間,小亭、秋苑、畫廊,不禁流連忘返。
景致三:會當山巔,目空一切,浩然之氣,油然而生,漫步廣場,頓覺足短。指點江山,意氣風發,回望山下,滿目生輝。遠望之處,正如方留聚先生所撰聯“碧水粼粼瀲滟波光浮北岸,青天朗朗蒼茫云靄下中條”“芳草萋萋一城廣廈一城翠,惠風裊裊滿苑奇葩滿苑春”;近望腳下,二龍碧水任自流,青蒼兩澗匯入黃河處,或一片泱泱綠水大湖,天鵝自在游戲,百鳥銜草高飛,好一派自由天籟。正所謂“飛閣凌霄,憑欄眺九曲黃河水;流云拂地,任爾吟千年赤縣風。”
景致四:華燈初上,看市區萬家燈火、車水馬龍,實在流光溢彩;山腰間,無數盞景燈蜿蜒而上,宛如北斗倒旋;猶如一座天宮的山頂閣樓,上與天上銀河,下與澗河公園的水中倒影及沿河景燈相映成趣,不知天上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