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三門峽 >> 秀美山水 >> 山水與品牌 >> 瀏覽三門峽

函谷關 扼守關中的東大門

2016/1/7 14:19:42 點擊數: 【字體:

 
 
    2214年前(公元前206年)面對深險如函的關隘,項羽滿腔的怒火,他一舉擊破劉邦的守軍,進駐鴻門——— 這成為歷史上惟一一次真正攻破這個關塞的戰爭。
 
    1252年前(公元756年)唐大將哥舒翰心里一片蒼涼,他的軍隊被安祿山誘入關隘中,遭受伏兵火攻,大敗,二十萬大軍僅余八千。
 
    64年前(公元1944年)因為據守這深險如函的關隘,中國軍隊重創日軍,日軍終未能西進一步。
 
    ……
 
    歷史上還有多少戰爭與這個深險如函的關隘有關?不勝枚舉!
 
    這個關隘就是函谷關,關中的東大門。
 
  ■深險如函號稱天險
 
  “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辭海》對于函谷關如是解釋,而“函”是指盛物的匣子或套子,形容幽深、封閉,函谷關的地理位置和它的險峻從這個解釋上已經非常清楚了。“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在深陷如函長達五十公里的地段上,“馬不并轡,車不方軌”,道在深谷,兩壁陡峭,樹木遮天蔽日,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因為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函谷關在軍事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考證,函谷關應該設置于戰國初期。”中國著名秦漢史專家、陜西省考古學會常務理事王學理稱,在距今兩千七百年前,諸侯割據,各國為了據地自保,普遍在自己的邊防要地設立關塞,函谷關就在這一大背景下產生了。函谷關是秦國固守關中的根基,是都城咸陽的東大門,也是關中大平原東界出口。這一地緣關系,成為以后漢、唐定都長安的主要原因,把守函谷關,保衛京師,意義重大。在函谷關前,歷史演繹著一幕幕悲壯的故事。
 
  ■函谷關僅破關一次
 
  “天險是一種屏障。在積極防御的時候,能夠起到極大的作用,但是假如是消極防御,再險峻的屏障也是惘然。”師從于我國歷史地理學創始人史念海老先生的歷史地理學博士徐君峰這樣認為。“歷史記載,函谷關真正意義上被攻破唯有一次,就是西楚霸王項羽。”徐君峰介紹,公元前206年,劉邦率先攻入武關滅秦,派兵把守函谷關以拒項羽。兩軍大戰,項羽終破關進駐鴻門。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尸百萬,流血漂櫓”。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
 
    長達五十公里的峽谷,東頭是函谷關,而西頭就是潼關。“歷史上發生在函谷關的重要戰爭達13次,而潼關則多達45次。”常駐重兵,少則數萬,多則幾十萬,這段峽谷在軍事上的作用被歷代君主銘記。
 
  ■崤函仍是地緣分界
 
  “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函谷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說。它不僅在軍事上有著重要地位,也是東西對立的一個分界點。“夏周的東西之爭;秦與六國的東西之爭……”徐君峰介紹,出函谷關由西向東的戰爭幾乎一路暢通,而憑借函谷關,由東向西的戰爭能勝者歷史上屈指可數。“因為是連通東西的必經之路,是東西部的分界點,函谷關在東西部之間經濟、文化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現今,函谷的西頭潼關仍然是一個分界點,潼關以東屬于現在的中部地區,而潼關以西屬于西北。
 
  ■函谷關曾移位三次
 
  “能夠成為關中人在當時是非常榮耀、值得驕傲的事情。”中國著名秦漢史專家、陜西省考古學會常務理事王學理稱,對于關中人身份的向往,讓函谷關在漢武帝時發生了一次“位移”。歷史上函谷關變遷了三次,其中有一次就與這個“身份”有關。“歷史上,關內是繁榮的代名詞,漢武帝時,樓船大將軍楊仆因為恥為關外人,他上書皇帝,要以自己的全部家財為資,將位于靈寶的函谷關搬遷東移三百里至今天的新安縣城東邊,這樣他的封地就全部在關內了,自己也就可以成為關中人。但是現在說起關內,已經不是這個概念了。”徐君峰說,雖然有著復雜的歷史地理原因,但是研究關中的興盛和衰弱,讓關中重現歷史的繁榮仍然是每一個關中人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東漢時期,定都洛陽,因在函谷關以西,于是函谷關變成了守衛洛陽的關鍵,潼關取而代之成為了關中的東大門。“東漢末年,大約是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時,設防在‘桃林之塞’,‘桃林之塞’因潼水而得名潼關,在函谷關西五十公里處。”王學理介紹,函谷關在三國魏正始元年廢棄,潼關便成為關中東面的主要門戶。
 
    另一次變遷是在三國時候,這時的函谷關已沒有軍事防御作用,只作為運輸糧草的要道。相傳曹操西討張魯、馬超,為了迅速轉運兵馬糧草,命許褚在距離秦函谷關五公里處開鑿隧道,筑起新的關樓,故稱新關。此處后來成為東達洛陽、西接長安的重要交通干線。抗日戰爭時城樓毀于兵火,遺址已被三門峽水庫淹沒,現僅留古道和烽火臺遺址。
 
    本報記者 崔莎/文 王警/圖
 
    走進函谷關、武關
 
  11月8日,陽光明媚,日暖風和。一大早,由二十幾輛上海大眾各類型車組成的兩支自駕車隊在大明宮建材南郊廣場集結完畢。上午8時,本報大型文化活動“探訪秦之四塞”正式出發,走進函谷關、武關。
 
  ■函谷關:現場請教文物知識
 
    共有15輛自駕車前往大名鼎鼎的函谷關,賺了不少路人的眼光。雖然中途有人心急,脫離大部隊,走錯了道,但是很快“迷途知返”,車隊在中午時分安全抵達。
 
    探訪從靈寶博物館開始。在靈寶市文化局趙來坤先生的講解下,那些隱藏在文物背后的故事一個個浮出了水面。因為有著名考古專家王學理老師參加活動,當地工作人員就在現場請教起了文物保護的問題,大家都很想知道如何讓秦代的箭不生銹?王學理老師介紹說,秦代的箭多是鐵桿,所以很容易生銹,惟一有效的辦法就是降低室內的濕度。如果已經生銹,就要趕快除銹,否則銹跡會更嚴重。”
 
    參觀靈寶博物館、游覽“道家出源”景區、在函谷關舊址前幾位專家論說函谷關的“前世今生”,為參加活動的讀者頒發“通關文牒”。當天的活動在取回的一捧“秦土”上結束。上海大眾汽車商務經理余穎和函谷關景區紀委書記張煥良一同在函谷關的舊址取下一捧土,這捧土會和其他三關取到的土混合在一起,燒制出陶器,作為永久的紀念。
 
  ■武關:收獲豐厚
 
    與探訪函谷關車隊一同出發的,是探訪武關的車隊。由于滬陜高速的開通,武關變得近在咫尺。
 
    縣委宣傳部部長趙宏俠女士帶領大家來到據說是當地規模最大的農家樂基地的馬蜂溝農家樂。飯畢,啟程探訪武關和船幫會館。
 
    丹鳳本地兩位德高望重的專家童正家先生和田爵勛先生在去秦楚分界墻的上山路上,給大家講解了陜南的歷史、文化故事。童老先生身穿中式服裝、頭戴禮帽,鶴發童顏,他是原《丹鳳縣志》的主編。田先生是名副其實的“先生”,是丹鳳縣鐵峪鋪中學的退休教師。
 
    在秦楚分界墻,陜西美術博物館館長、陜西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李杰民將一捧黃土裝進錦袋,這捧曾見證無數歷史事件的“秦土”將與其他關塞的土一起,成為本次活動的永久紀念。在丹鳳縣中心小學的操場上,大家談古論今,兩位老先生還為大家頒發了通關文牒。
 
    夜晚的高速公路,燈影交錯,標線一望無際,重新回到了燈火輝煌的西安城,古秦之四塞——函谷關、武關的探訪漸漸遠去,而細節處卻又開始逐漸清晰。本報記者 富筱琦 崔莎/文 王警/圖
 
  五毛錢保存了秦時箭庫
 
  1987年7月,函谷關還是一片蒼涼的北方景象,黃土漫天飛揚,時任三門峽市文物局副局長的許永生和他的同事趙來坤就在這一片考察。他們怎么也不會想到,那天會有意外的重大發現——秦時的箭庫會在那天掀開一角。時至今日,趙來坤對于當時的情景仍然津津樂道。“當時我倆偶然在黃土里發現了幾個箭頭,許老師趕緊叫過來當地的一個小孩,問小孩子哪里還能找到類似的東西。”小孩子的回答讓兩人差點都跌破了眼鏡,他說家里多得是,大人都用架子車往外拉的。
 
    許永生當時就意識到這是個重大發現,于是給了小孩子五毛錢買糖吃,要求去他家看看。這一看不要緊,秦時的箭庫就這樣再次被呈現在了世人的面前。這個箭庫位于函谷關東城門右側城墻下端,為一直徑0.9米豎井窯穴式兵器倉庫。箭庫像一口旱井,里面放著一捆捆箭簇,約1立方米,箭頭是銅質的,箭桿是鐵質的,很輕,已經銹在一起,不能分開。鐵桿、銅箭頭,箭頭上帶有凹槽,這些都是戰國時弓箭的典型標志,這個箭庫的發現為研究戰國時代的兵器提供了重要依據。
 
    很快,他們又在一戶姓馬的農民家里發現了一具尸體,這具尸骨上還插著17個箭頭。“這可以說明兩個問題,一是這里曾經可能發生過激烈的戰爭,或者這里是秦代的刑場。”現在靈寶市文化局任職的趙來坤這樣分析。
 
    之后,又發現了全國最大的秦人墓葬群——文西秦人墓葬群,分布在東西長5公里、南北寬3公里的范圍內。專家們根據下葬的方式和陪葬品分析后一致認為,這是戰國時期陣亡將士的墓葬區,是迄今為止全國最大的一個秦人墓葬群。“箭庫和墓葬群足以說明函谷關戰事的激烈程度和它在軍事上的作用。”趙來坤說。本報記者 崔莎
 
  自駕游攻略函谷關
 
  從西安前往函谷關一路上沒有復雜的山路,道路狀況非常好,即使技術不是爐火純青,也一樣可以應付。全程約兩百多公里,如果時速控制在100公里左右,大概需要3小時的車程。
 
    從長安路上繞城高速,入西潼高速,出潼關,上連霍高速,一路向東。在靈寶附近就可以看到函谷關的大牌子,再向東1公里,在靈寶下高速。從靈寶前往函谷關景區不過5分鐘車程,但是會遇到兩個岔路口,均向左拐,就到達函谷關了。高速單程收費95元,其中西安到潼關65元,從潼關到靈寶30元。如果走西臨高速,可以省下繞城高速的5元錢過路費。沿途可以在華山休息區休整。
 
    高速會經過華山,老遠就看得見,從遠處看似乎更能體會到華山的險峻。過了潼關,如果你留意,還能看到黃河,但是從函谷關回西安的路上觀賞黃河更容易,因為就在右手邊。函谷關附近沒有商業區,只有為數不多的幾戶農家樂,菜品居然都是東北口味,小雞燉蘑菇以及各種燉菜味道都還不錯。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華商報(2008-11-1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