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縣張村塬上的人馬寨村,有一項讓當地人引以為自豪的省級非遺項目——陜州澄泥硯。
這一地區因泥土黏性大且適宜延燒,有著世代生產土陶澄泥器皿的傳統。據介紹,澄泥硯屬范模成型,范與模均為澄泥陶制,藝人們根據所造硯臺的形狀,利用內外范模進行翻制。其原料取自當地火燒陽溝的紅膠泥土,經過揀選、搗碎、過篩、澄濾等多道工藝澄煉出泥漿,脫模的硯坯放置室內陰干,半干時用利器整修、刻劃、壓印銘記堂號,干透后再在太陽下暴曬數日,趁熱窯燒制。
陜州澄泥硯省級傳承人王馳自幼跟父輩學習澄泥硯燒制技藝,他說:“根據澄泥硯的燒制工藝和祖輩們的傳授,‘澄’應該念作‘dèng’,而不是現在很多人念的‘chéng’。”
陜州澄泥硯歷史悠久,古樸優雅,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和使用價值。早在唐元和年間,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在《硯論》中就把澄泥硯和端、歙、洮硯并稱為四大名硯。據王馳介紹,近20年來,制作澄泥硯的藝人由專業戶發展為民營企業,并逐步建立了生產基地。“目前我自己已經開發了100多個品牌的硯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蛤蟆硯和老虎硯。”王馳說,“最近我們又開發了有陜州特色的南瓜硯和葫蘆硯,表現歷史人物的李白硯和杜甫硯,讓泥做的硯臺更有文化底蘊,才能合理利用并發揮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