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內高度較低,只能俯身前行。 本報記者 王旭國 攝
本報訊(記者王旭國)近日,黃河公園建設者在建設過程中發現一個洞穴,附近村民說這是一個古代“藏兵洞”的消息不脛而走。昨日上午,記者在黃河公園建設辦公室工作人員、湖濱區會興街道上村村民的指引下,來到這個“藏兵洞”探秘。
“藏兵洞”位于黃河南岸上村東北方一道叫槐樹溝的深溝北側陡崖上。發現此洞后,黃河公園建設辦公室的張軍輝、孫林等人曾找到上村七旬老人王雙戰打聽情況。老人幼時曾鉆過這個洞,“聽家里老人說,這個洞古代百姓用來躲避刀兵,也用于藏兵,后因年久失修,洞中沙土墜落逐漸堵塞。20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有流浪人員和乞討人員在洞里生活,后來就很少有人進過。至于洞里到底有多深、多大,村里人都說不清楚。”王雙戰對他們說。
昨日上午,65歲的上村四組村民高栓勞聽說記者和張軍輝、孫林前去探洞,回憶說他七八歲的時候,曾和伙伴們一起進洞百余米深,在洞里見到有蛇、雞毛等,“村里老人說這個洞叫‘藏兵洞’,具體是啥年代修的說不清楚,洞里沒有看到遺落的古代兵器。”高栓勞說。
曾在1981年進過此洞的上村四組村民高冬亞給記者一行帶路。記者等人手攀樹枝艱難地從陡崖上下到溝半腰,找到了這個高約1.4米、寬約1米的洞口。洞口面向西南方,洞口上方有煙熏痕跡,洞口外植物繁茂。洞口北側有一處窯洞坍塌痕跡,高冬亞說:“這是個警戒用的衛兵洞,1981年我來時還好好的。洞口下方以前有塊小平地,進洞需要攀爬臺階。”
為一探洞內究竟,記者和張軍輝冒險進洞。因洞口既低又窄,兩人只好一前一后蹲著前行。洞內蜿蜒曲折,大約前行15米,眼前現一處塌方。洞內光線微弱,記者借助照相機閃光燈發現,再往里面空間稍大,高度更高。
“聽老人們說,這個洞里還有側洞,能從他處逃生,出口在北側一道叫寨溝的溝里,與進口的直線距離約有百米,農業學大寨時人們用土堵住了。”高冬亞說,“過去的人們建洞時考慮得很周詳啊,‘藏兵洞’所處位置的土質是紅粘土,很結實,洞上方不遠處就是疏松的白沙土。”
“藏兵洞”是否有開發利用和保護價值,尚需有關部門認定。(原標題:上村附近現一古代“藏兵洞”深度難測年代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