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商丘 >> 秀美山水 >> 商丘地理 >> 瀏覽商丘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地理河南 揭秘豫東“地下長城”(3)

2013/10/25 16:10:12 點擊數: 【字體:



    “地下長城”穿過河底延伸到山東

    李館地道是怎么挖成的?85歲的趙慶恩記得非常清楚。

    趙慶恩在二哥趙景山的影響下,十幾歲就成了兒童團的團長,曾參與和領導了李館地道的挖掘。

    說起李館挖地道的歷史,趙慶恩如數家珍:最先挖地道的是村民趙錫武。趙錫武1938年就外出加入了共產黨;1940年,他回到李館村,秘密建立黨支部;1941年趙錫武開始在自己家挖地道,以躲避敵人的搜捕,效果非常好;他進一步優化和改進了自己家的地道,并在黨支部成員趙玉春和趙景山等人家中作為樣板進行推廣。

    1942年,為了斗爭的需要,李館村開始大規模挖掘地道,動員了村里二三十名年輕人,每人分一塊地方,連夜挖掘。

    趙慶恩說,每夜只能挖上10多米長。因為怕被發現,又不敢大張旗鼓地進行,天亮后趕緊把洞口蓋好,并隱秘處理好挖出的黃土,以免被日本人和漢奸發現。

    1943年,趙錫武、趙玉春和趙景山領導的黨支部撤走,趙慶恩成為村內挖地道的組織者和領導人。

    這個時候,村內的地道已經形成規模,但與外界的聯系,還不很方便。為了打通與附近村莊的地下聯系,1944年,他組織人手挖通與南邊胡集的地道,又決定與北邊山東的單樓村連通,以便與山東方面四通八達的地道網絡連成一體。

    單樓村與李館村相距兩公里,在這么長的地下挖一條通道相當困難,而且兩村之間還隔著一條小河,河水有一人多深,要想打通地下通道勢必要在河底開挖通道,在當時的條件下,滲水問題很難解決。但他們還是想盡了辦法,采用“隧道”的形式,將河底挖出的地道用磚石砌起來,很好地解決了滲水問題。

    被轉盤轉暈后回到原地

    李館地道的現狀如何呢?

    趙松武說,新中國成立以后,人們根本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只是在耕田和蓋房子的時候,偶爾發現地面下陷,才想起地下還埋著這段歷史。

    1958年,山東境內的幾座水庫發大水,這些“地下長城”幾乎毀于一旦。只是到了上世紀60年代,文化部門偶爾發現了現存的這段地道,才進行保護。上個世紀80年代,李館地道成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松武說,現存的這段地道不足百米,墻壁已經用磚石砌起,轉盤、卡口、躲洞、氣孔和密室等,都還存在。

    百聞不如一見,懷著強烈的好奇心,我們要求趙松武老人帶我們下去見識見識。

    他摸索出一把鑰匙,打開東頭一間房子,只見迎門放著幾個花圈,是前來參觀的小學生們敬獻的,墻上還有一幅烈士的畫像。

    花圈東邊靠近后墻處,有一個做飯的灶臺,灶臺上放灶鍋的圓口,顯然是地道的出口。“當年這里放著鍋,誰也發現不了;人從地道里出來時,只需要把鍋頂起來,就可以從灶臺口爬出來。”趙松武說。

    不過為了參觀需要,緊挨灶臺南側斜向北開了個入口,可以輕松地進入地下一兩米深處。

    我們從斜入口輕松而下,瞬間進入一個黑暗的世界,什么也看不到,只能弓腰摸索著墻壁走,稍微直下身子就碰到了頂部。地道高1.7米左右,寬也只有不到1米,這對身高1.8米多的記者來說,未免有點艱難。

    摸索著走上一段,記者發現又返回入口處。原來這里設置了一個轉盤,這段地道正好是一個圓圈形狀,記者摸索了半天還是轉回了原地。這讓記者初步對迷宮這個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地道靠北側有個卡口,可以更深入地進入。”趙松武老人說。我們好不容易在一個地道墻壁底端找到了一個券形的小門,這就是所謂的卡口了。

    瘦弱的楊松武老人費了好大勁兒才鉆進去,對于記者來說,難度似乎更大一些,蹲著進似乎不可能,只有艱難地爬入?梢韵胂螅绻毡竟碜踊蛘邼h奸進入這個卡口時,趙松武老人可以多么輕松地干掉他們。

    卡口之內的地道似乎更低了一些,記者的腰彎得更厲害。走上幾米,趙松武突然不見了。“我在這里。”他大聲招呼。原來地道西側墻壁上開了個半米高的洞口,他半蹲著藏在了里面,并向外伸出了一條腿。“鬼子黑燈瞎火地進來,冷不防這里有一條腿,肯定會把他絆個嘴啃泥,這樣可以輕松地摁著他。”趙松武解釋說。

    趙松武所蹲的洞叫躲洞,每隔四五米都會設置一個,而且在洞口附近還會附置一個翻板陷阱,絆下去,鬼子或漢奸直接就摔進了陷阱,連摁的力氣也可以省掉了。躲洞附近地道半腰還設置了一個長方形的小洞,是用來放燈燭照明的。

    走上一二十米,地道墻壁東側又有一卡口,顯然為另一條地道的入口。這條地道只有10多米長,走到盡頭又一卡口出現,進入后才發現是一個圓形的密室,寬大舒暢,可自由站立。這里為召開秘密會議或領導休息所在。

    從這個分支地道退出來繼續北行幾十米,就到了直通地面的出口。顯然這個出口是后來加工的,原來的出口在其下的溝渠內,為密密麻麻的荊棘所覆蓋。(李長需/文沈翔/圖)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東方今報 2009-06-23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睢縣北湖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