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清光緒八年(1882年)前,大鐃在魯西南一帶初具雛形,但尚未正式命名。清光緒十二(1886)年,山東成武縣藝人韓鳳魁因家中遭水災,時年23歲的他逃荒落戶永城裴橋鄉卞莊村,后以大鐃這種演出形式輾轉鄉間行藝演出。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韓鳳魁收13歲的程元方為徒。后來,程元方也在永城縣裴橋鄉卞莊村落了戶。1909年,韓鳳魁創辦了第一個大鐃科班,在培養了一批大鐃演員的同時也將大鐃這種演出形式傳播開來。
在韓鳳魁的帶動下,卞莊的尹家、馬家、鄢家、李家也相繼演唱大鐃,并以此為業。在此過程中,大鐃逐漸成形,并得以發展完善,正式命名為“大鐃”,有了固定的表演形式、完整的演出曲目和專職的演員。至此,大鐃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正式在永城扎下根基,卞莊也因此成了“大鐃之鄉”。
《二》
大鐃是一種很小的曲藝劇種。鐃,是一種樂器。據史料記載,早在北宋時期,我國就出現了一種和鈸十分相似的打擊樂器——鐃。明清時期,鐃已經用于地方戲曲的伴奏,清朝戲曲作家李斗在其著作《揚州畫舫錄》中提到,昆曲伴奏曾用大鐃。
在繼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大鐃的唱腔、唱段在不斷的創新和完善,其表演形式也發生了重大轉變。
20世紀30年代末,韓鳳魁的兒媳王小鳳,因丈夫出走不歸,無人搭伴,就苦心鉆研把原來的雙股件改為自己執鐃打板自己演唱的單股件,后來這種演唱形式成為了大鐃演出的主流,并一直沿用至今。
大鐃的唱腔板式根據劇情和人物性格而區分為坊、快、垛、崩、嵌、緊、閃的唱法,唱詞多為七字韻、十字韻。大鐃不用弦樂,唱詞多,白口少,趕書,擅長演出長篇連臺書目。大鐃聲腔高亢、吐字清晰,以唱為主、通俗易懂、節奏感強,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深受群眾喜愛。
《三》
民國時期,永城縣城聽書之風盛行,技藝高超者云集。當時韓鳳魁已經去世,程元方成了這一帶最著名的大鐃藝人。
1938年秋,日寇侵占永城,次年,以彭雪楓為師長的新四軍四師挺進永城,建立抗日根據地,程元方到新四軍駐地書案店演唱他自編的抗日曲目《打敗鬼子兵》、《日寇火燒裴橋》等,受到四師首長的表揚和鼓勵。
在程元方眾多的徒弟中,卞明坤最受群眾的喜愛。卞明坤12歲時拜程元方為師,成了程元方的關門弟子,14歲就能單獨登臺演唱,到了18歲已經小有名氣。卞明坤善于借鑒其他曲種的表演技巧,他吸收了一些戲劇的表演程式和身段,恰當地將一些有益的招式揉進大鐃的表演之中,豐富了大鐃的表演藝術。
1980年,高中還沒有畢業的王玉璽拜卞明坤的二弟子練超為師,最終成為永城大鐃的第五代傳人。練超是卞明坤徒弟中最有名的一位。王玉璽在老師這里學到了許多傳統唱段,如《羅成算卦》、《馬前潑水》、《諸葛亮打狗》、《劉邦斬蛇》等。
王玉璽對大鐃有較深的藝術功底,他能編能演,其表演粗獷豪放、聲情并茂、底氣十足、字正腔圓。2005年,他表演的《馬前潑水》獲得河南省第二屆民間藝術節金獎;2006年春節期間,他在河南省寶豐縣寶豐馬街書會上獲“寶豐杯”河南省鼓曲唱曲大賽一等獎……
王玉璽坦言,隨著時代的發展,大鐃漸行漸微,幾乎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談及大鐃傳承問題,王玉璽不無憂慮,但他表示,只要有人愿意學,自己可以無償傳授技藝。
《四》
“大鐃在河南曲藝界說唱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河南曲藝界的奇葩,是豫東地區的優秀曲藝劇種。”永城市文化局局長王曉五說。
大鐃的價值,王曉五認為有以下兩點:一是學術價值。大鐃獨特而富有地方韻味,它是具有豫東特色的一個代表性曲種。發掘、搶救、保護大鐃,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曲藝史,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是實用價值:大鐃的獨特表現形式和良好的群眾基礎讓它在群眾中有很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可以利用大鐃這種百姓喜聞樂見、方便易行的方式,編寫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內容,讓這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成為新時期科學文化的傳播平臺。
針對大鐃發展后繼無人的現狀,永城市文化部門已采取相應保護措施,已將大鐃成功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指定專人負責大鐃的整理、保護工作。同時正在組織挖掘整理大鐃的歷史資料、傳統書目和曲譜,采取多種幫扶方式鼓勵大鐃傳承人做好大鐃技藝的傳承工作。【原標題:永城大鐃:漸行漸微成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