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晚報:鞏義古民居中的窯洞情結
2013/4/1 9:51:1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4月中旬,鞏義市召開了一次鞏義民居座談會,參加座談會的都是研究鞏義文化數十年的“文化名人”,提 到鞏義的民居,他們有一個相同的觀點,那就是鞏義民居的窯洞特色。記者在鞏義近一個月的采訪,發現窯洞在古民居中無所不在,而且種類繁多。著名文物、古建 筑專家羅哲文在看過豫西古民居典范窯洞式建筑“地坑院”后感嘆說,地坑院不但應該受到省級和國家級別的文物保護,甚至可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13萬年前,鞏義先民就已挖窯洞居住
在古老民居中穿行,聽專家學者講述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一直困擾于“中華文明為什么會發源于河洛”這個問題。席彥召在鞏義文物部門工作了幾十年,對河洛文 化研究非常深,他認為,中華文明發源于河洛,與包括鞏義在內的河洛地區位于黃土高原東端,便于先人“挖穴”居住有很大關系。13萬年前 ,先人們就開始在鞏義這片土地上挖窯洞生活了。
洪溝舊石器遺址位于黃河和洛河交匯的內夾角地帶,是距今11萬至13萬年前的古人類活動遺址。在這個遺址中,發現了人工挖掘的土坑和土崖。
這些土坑和土崖的作用,目前大多數專家認為是捕殺野生動物的陷阱,但也有專家認為一部分土坑極有可能是洪溝人居住的窯洞。
席彥召說,在我們祖先洪溝人居住下來的時候,黃河還不是現在的樣子,但洛河已經初步形成,洪溝人從峻山走向平原,在這一片叢林荒草覆蓋的山丘上覓求野生的 瓜果、鹿、豬,在水中捕捉魚、蛇、蝦、龜,并用木器在那些自然沖刷的黃土崖下,挖出無數個大小不等的原始窯洞,就是這些土窯洞,已比同時期的北京山頂洞 人、陜西大荔人、山西丁村人等進步了許多。
鞏義古民居都帶有窯洞情結
13萬年前的洪溝先人們創造了建窯洞技術,自此以后,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就有了窯洞情結,在記者走訪的古民居中,無論是古村落,還是莊園,幾乎都有窯洞式建筑。
據介紹,窯洞目前在鞏義也相當普遍,在古民居中,有許多接崖窯院,即在斷崖上挖洞,再在洞前蓋房或壘墻,形成院落。劉鎮華莊園、張祜莊園、泰茂莊園、杜甫故里都可見到這樣的窯院。
走進康百萬莊園,禁不住贊嘆平房、樓房和窯洞之間的完美結合。整個莊園,平房連著高樓,高樓套著窯洞,勾勒出了一幅“巍山建窯洞、臨街建樓房、瀕河設碼頭、據險壘寨墻”的優美畫卷。
位于鞏義市新中鎮的泰茂莊園可以說是窯洞群的典范。泰茂莊園始建于明朝末年,建成于清代咸豐年間,從陽泉河邊依山勢分七層修上山頂,每層建有九孔窯洞, 取“九九歸一”之意。每層是一個整體,又被分為三處,形成獨立的院落。上下七層之間,又通過院內的門樓層層相通。近看是一個個幽靜的農家窯院,遠看又是連 成一體的高樓,氣勢宏偉,是一處遠近聞名的“無梁高樓”。
劉鎮華莊園上院是主宅院,采用了窯上建窯,依次增高的風格,共建窯洞30孔,分三層。底層用紅石、青磚圈砌,堅固氣派。上層用青磚圈砌,明亮、舒適。頂層為炮臺碉堡,采用鋼筋水泥結構,可以明顯看出莊園的主人是20世紀初新興的軍閥貴族。
劉鎮華莊園、張祜莊園、泰茂莊園、吳家山莊、張家大院……走訪完散落在鞏義各處的古老民居后,一個新的疑問開始在心中產生,按照這些莊園主人當 時的財力,完全可以用磚石建房,而他們為什么還要在如此豪華的莊園中挖掘窯洞?康百萬莊園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李春曉說,鞏義古老民居主人的窯洞情結有很多 種原因,首先中國堪輿學尊崇住宅背靠大山面朝河流,留存下來的鞏義古民居幾乎都嚴格遵守了這一俗規。先人們還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奉為做事原則,就地 取材挖掘窯洞不僅節省了運輸建筑材料的成本,對自然也破壞最少,并且窯洞還具有冬暖夏涼的優點。
古民居設置有層層機關
中原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而且留存下來的古民居大多是當時富甲一方的大戶人家,為了保護自家的財產和人身安全,在建造房屋和窯洞時費了不少心思。
張祜莊園的主人在建造莊園時,專門從上海請來了設計師,其防御功能是窯洞式建筑的一個典范。順著山勢,張祜莊園共建有三層窯洞,全是青磚圈砌,每層窯洞門前,各有一個平臺。窯洞有深有淺,最深的20多米,且洞內有洞,洞洞相連,上下左右皆可溝通。
吳家山莊位于鞏義市西南約30公里的夾津口鎮臥龍村,是由清道光年間出生的吳酬及其后人修建的,山莊利用山勢,修建窯洞50多孔,融匯了城堡、 民居、祠廟的特點,給人以完美的山莊別墅之感。整個山莊共有7個院落,內部院中套院,院中有院。院落之間有暗門、暗道相通,各院砌有兩門,將所有院門關 閉,各院自成體系,開啟院門又融為一體。
位于鞏義市西村鎮圣水村的張家大院,在防御功能的設置上也別具匠心。張家大院與其他民居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在一、二層窯洞之間設置了暗道和密室, 進出口設在上層的窯洞內,如遇特殊情況,家人可以進入避難。暗道向西開有六角形氣孔,俯瞰院內,一目了然,它既是射擊孔,還具有采光、通風換氣的作用。
說起在窯洞上下工夫,增強防御功能,也不能不提康百萬莊園的藏寶洞。藏寶洞位于康百萬莊園最為偏僻的一孔窯洞里,離莊園“戶主康百萬們”的住所 最近。藏寶洞北依邙山,而康百萬莊園的重要軍事建筑金谷寨又建在邙山之上。當年康家就打通了連接莊園和金谷寨之間的邙山,長度約1公里,這個藏寶洞在設計 上也極其巧妙,內部是洞中套洞,窯中套窯的不規則形狀,設置有能自由拆卸的木質棚板,棚板上還安裝有機關陷阱,有極強的隱蔽性。
地坑院,古民居中的絕唱
地坑院,顧名思義,就是在平地上挖個坑當作院子,在院子里挖出窯洞居住的一種鄉土建筑。
在鞏義市供銷社院內就留存有一處地坑院。地坑院呈正方形,邊長約10米,深達7 米,四壁鑿挖有窯洞,這個地坑院與其他不同之處是,地坑院的東壁上鑿出了上下兩排窯洞,分別有一孔窯洞挖出一個斜向彎道通向地面,作為居民出入院子的門洞。
院子中間挖有一口排水用的滲井,地坑邊緣,用紅磚砌有矮墻防護。據當地居民介紹,由于黃土層厚,其吸熱和散熱過程又極緩慢,所以窯洞內的溫度冬季在10℃以上,無需生爐子取暖;夏季則保持在20℃左右,根本不需要裝電扇或空調。
站在地坑院里看到的天空是方的,而一旦進了窯洞,就看不到天了。地坑院作為一種建筑模式,被國內外游客譽為“建筑奇跡”,還有一個中國北方“地下四合院” 的美稱。
20世紀前期,德國人魯道夫斯基的《沒有建筑師的建筑》一書最早向全世界介紹了中國的窯洞,稱這種窯洞建筑為“大膽的創作、洗練的手法、抽象的語言、嚴密的造型”。
著名古建筑專家羅哲文先生在參觀過地坑院后曾表示,地坑院不但應該受到省級和國家級別的文物保護,甚至可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張錫磊)(原標題:鞏義古民居中的窯洞情結)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鄭州晚報 原文時間:2009-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