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鬼摔跤是一人背馱著二鬼摔跤道具而進行表演的民間舞蹈,又叫“二娃摔跤”、“二喜摔跤”。主要流傳于夏邑及周邊縣市民間。表演時,表演者背馱二鬼摔跤道具,通過表演者腿、背、臂等綜合協(xié)調(diào)動作,給觀眾以兩個“鬼”在摔跤的外觀表現(xiàn)。
此民間舞蹈已流傳上百年,現(xiàn)面臨失傳境地。近期,二鬼摔跤被市政府公布為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一人,兩鬼,三場合,四段
二鬼摔跤的表現(xiàn)形式類似木偶,表演時,表演者背馱二鬼摔跤道具。二鬼摔跤道具有兩個鬼頭,互相對視,有兩對搭肩假手,還有兩個假腿,道具“身 子”上蓋著掩飾性的服飾。表演者在表演時,雙手各握一個假腿作為“一鬼”的腿,表演者的雙腿作為“二鬼”的腿,通過表演者腿、背、臂的活動和綜合利用戲 劇、雜技、武術的推、踢、翻、滾、旋等動作的表現(xiàn),給觀眾以兩鬼打斗摔跤的喜劇效果。
二鬼摔跤在表演時分三個場合,三個場合分別是平地、凳子、桌面。
二鬼摔跤表演時共分四段,第一段,地上摔跤,操作者運用推、踢、抱、壓等動作表現(xiàn)二鬼抱著摔,你推我踢,互相壓倒對方的摔跤場面。第二段,凳上 摔跤,二鬼從地上摔至凳上,操作者運用蹦、跳、躥、探海等動作,表現(xiàn)二鬼爭凳、躥凳、上凳以及你退我進,我進你退,互不相讓,互不示弱的激烈摔跤氣氛。第 三段,桌上摔跤,二鬼由凳上摔到桌上,層層上桌、下桌,操作者運用翻、滾、旋、掃等動作,表現(xiàn)二鬼桌上摔跤的進退攻守,推、摔到桌沿,壓倒翻滾,抱起旋轉 等驚險場面。第四段,二鬼由桌上摔到桌下。操作者運用快速推、踢、抱、翻、滾、旋等動作,把二鬼摔跤推向高潮。
最后,表演者掀開二鬼道具給觀眾亮相,謎底揭開,很多觀眾會驚訝地張大嘴巴,從而顯示出這種民間舞蹈的藝術效果和表演者的高超技藝。
一地方,五傳人,流傳百年
追溯二鬼摔跤的淵源,無文史資料可考。據(jù)夏邑縣城關鎮(zhèn)已故老藝人侯先全(1902年生)所述,二鬼摔跤這一民舞形式,是已故老藝人孫炳文傳授下來的,主要在夏邑境內(nèi)流傳。據(jù)推斷,此舞流傳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夏邑縣86歲的民間老藝人李進德談起此舞時說,二鬼摔跤與民俗活動放河燈有關。放河燈是一種超度鬼魂的迷信活動,相傳,清光緒年間,夏邑縣城經(jīng) 常發(fā)生鬧鬼之事,夜深人靜時,衙門內(nèi)三班六房的衙役們睡得正香,突然,驚叫起來,有的叫得聲嘶力竭,有的打得不可開交,整個衙門內(nèi)亂作一團,攪得人心不 安。城內(nèi)南大寺和城隍廟數(shù)幾十名和尚與道人為破此事,于中元節(jié)那天,用油紙扎燈籠、船、橋各百余個,放入城河,招引眾餓鬼歸宿正道。中元節(jié)戌時,超度鬼魂 儀式開始,30名和尚與道人各列城隍廟兩側,焚香燒紙,口誦經(jīng)典,把用油紙扎的燈籠、船、橋送入城河中,愿餓鬼歸宿廟主。從此,農(nóng)歷七月十五放河燈便流傳 下來,成為當?shù)氐囊环N民俗活動。傳至民國初年,這種超度鬼魂的迷信活動便演變成為民間一種娛樂性活動,每次放河燈規(guī)模龐大,觀眾有數(shù)千人。放河燈結束后, 由城里民舞隊為群眾表演二鬼摔跤、高蹺、鬼會等民間舞蹈。由此可見,二鬼摔跤與放河燈有著密切關系。
二鬼摔跤流傳至今,是以家祖?zhèn)鞒泻蛶焸鬟@兩種形式,傳承譜系為:第一代,孫炳文,男,1900年出生,師徒傳承,夏邑縣城關鎮(zhèn)城里村人,已故; 第二代,孫炳志,男,1923年出生,家祖?zhèn)鞒校压剩坏谌汐I超,男,1933年出生,師徒傳承,夏邑縣城關鎮(zhèn)西關村人;第四代,時福民, 男,1964年出生,師徒傳承,夏邑縣城關鎮(zhèn)北關村人;第五代,劉藝,男,1970年出生,師徒傳承,1990年學藝,夏邑縣城關鎮(zhèn)西關村人。
孫炳文先生1900年農(nóng)歷八月二十出生在夏邑縣老城東門里一個貧困農(nóng)民家里。從小就生活在城里的孫炳文,因家庭貧困上不起學,常與一些貧窮兒童 戲耍。因其忠誠、耿直、性格剛強,13歲至18歲習武學舞,練得一身好武藝。后來,孫炳文入伍。1920年,孫炳文退伍返家。孫炳文在外學習并掌握了較高 的民舞技藝,特別是在部隊期間,雖然戰(zhàn)斗頻繁,軍訓緊張,但酷愛民舞藝術的孫炳文仍然抽空學習、苦練技藝。尤其是二鬼摔跤,他經(jīng)常琢磨如何將真人摔跤的動 作運用到舞蹈當中去。他于是由簡單的地上摔,練到凳上摔、桌上摔。由一層桌子玩到桌子上摞桌子,疊高三層,像玩雜技一樣做出種種高難度動作。部隊進駐廣州 以后,受到孫中山革命軍的熱烈歡迎。當時,中國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到廣州為部隊慰問演出,轟動整個部隊和當?shù)孛癖姟W鳛榕銏觯筷爩iT安排了孫炳文表演二 鬼摔跤。只聽鑼鼓一響,布幕拉開,兩個張牙舞爪的青面鬼趴在地上,雙腳微微動彈。隨著樂器的節(jié)奏,身體扭動,突然折身躍起,緊抱對方,好像在衡量對方的力 量。然后互不相讓,猶如真人摔跤一樣來回翻打,由地上玩到凳子上,又玩到一層、二層、三層桌子上,直打得不分勝負,難分難解,當在第三層桌子上玩到高潮 時,猛然又翻滾落到地上扭打。臺下觀眾個個看得眼花繚亂,掌聲不斷。節(jié)目結束時,孫炳文突然來個掀蓋亮相,觀眾才猛然醒悟,看著二鬼打架,原來為一人表 演!梅蘭芳及部隊首長上前與孫炳文握手祝賀。梅蘭芳還稱贊說:“玩得好。我還從沒看見過這么好的民間節(jié)目呢!”正因如此,孫炳文的二鬼摔跤在部隊出了名, 為繼承弘揚中華民族民間舞蹈作出了貢獻。后來,孫炳文回到家鄉(xiāng),在夏邑民間及附近的安徽亳州、碭山等地演出,為群眾送去了民間藝術大餐。后來,孫炳文技藝 達到巔峰時,他能在八張桌子上表演二鬼摔跤,并從最高層摔下,堪稱技藝絕倫。
1984年2月,二鬼摔跤第三代傳人孟憲超等人代表商丘地區(qū)赴鄭州參加“河南省第五屆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調(diào)演”,主要演出了二鬼摔跤等節(jié)目,并榮 獲河南省文化廳頒發(fā)的優(yōu)秀表演獎。有一次在省人民大會堂演出二鬼摔跤,觀眾驚喜若狂,掌聲不斷。演出后,孟憲超被一群記者圍住,其中還有日本記者,他們 說:“就我們所知,蘇聯(lián)曾演出過此類節(jié)目,但藝術水平還不如你們,不知你們跟誰學的?老師是否還在?”
新中國成立前,農(nóng)村逢會一般由“會首”負責籌辦各種形式的演出活動,在演出時間上,一般在農(nóng)歷七月十五、清明節(jié)、農(nóng)歷十月一古廟會。在演出地點 上,主要在廣場、戲臺、街頭等。新中國成立后,在夏邑縣文化館的組織、輔導下,通過集會、文藝會演等活動,提高了表演技能,規(guī)范了表演形式。1984年, 夏邑縣的二鬼摔跤在我市會演時,對其形式、內(nèi)容作了改革,并改名為“二喜摔跤”。
一絕技,四伴奏,五年計劃
二鬼摔跤在豫東各民舞隊伍中的地位雖不能名列前茅,但在歷次省、市、縣乃至省外會演中,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二鬼摔跤一般由一人表演,但有時候在表演時,也有伴奏人員。二鬼摔跤伴奏音樂均為打擊樂,樂隊通常由4人組成,每人持一件樂器,即,鼓、鈸、大 鑼、二鑼。使用的鑼鼓有啞鑼、長鑼等,點子簡單,變化不大,對舞蹈起渲染烘托作用,其節(jié)奏根據(jù)表演者的動作快慢和舞臺大小而定。
二鬼摔跤表演風格獨特、風趣、神秘、驚險,在整個豫東地區(qū),夏邑縣僅存一支表演隊伍,此舞能在桌、凳上表演是獨一無二的,它豐富的內(nèi)容和特征在中華民舞中實屬罕見。但因各種原因,此民間舞蹈面臨失傳。記者在采訪時,其第五代傳人劉藝因經(jīng)濟原因外出打工。據(jù)說,劉藝的表演水準,難度系數(shù)已大大降 低。
為保護、傳承這一彌足珍貴的民間舞蹈,夏邑縣文化部門制訂了五年計劃,將進一步對民舞老藝人進行普查,更進一步摸清二鬼摔跤的流傳過程。同時,在未來5年中,夏邑縣文化部門將促進二鬼摔跤與其他民間舞蹈的融合,以達到繁榮民間舞蹈的目的。(蔣友勝 岳兵)(原標題:古城民俗:一人獨演的二鬼摔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