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叔敖
司馬光
【司馬光等歷史名人故里】這里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淮河文化的重要源頭,中原文化與楚文化在這里交融共生,釀就了信陽獨具特色的豫風楚韻。這里,八千年前境內淮河兩岸原始農業已頗具規模,20多處文化遺址東西分布,長臺關出土的戰國編鐘、我國最早的距今約 3200年前的商代的酒、我國最早的轎子等文物蜚聲海內外,楚國名相孫叔敖,開漳圣王陳元光,杰出政治家、文史學家司馬光等名人輩出。子路問津、司馬光砸缸、亡羊補牢、宋世杰告狀、息夫人三年不語等故事發生地也都在這里。
【百家姓十分之一源自信陽】信陽有 “中原僑鄉、閩臺祖地”之美譽,晉唐至明清的漫長歲月里,成為歷代中原河洛人南遷的肇始地和集散地。在當今漢族的100個大姓中,黃羅蔣賴等13個姓氏源于信陽,為百家姓十分之一。前來信陽尋根問祖的閩臺同胞、海外僑胞絡繹不絕,形成了“臺灣訪祖到福建,漳州思源溯固始”的根親文化現象。
【百位將軍從這里走向全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這里就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和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紅四方面軍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革命戰爭時期,有30多萬人流血犧牲。《八月桂花遍地開》、《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兩首著名的歌曲,就是從這里唱響全國。這里是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的落腳地,也是解放戰爭由防御轉為進攻的標志地。這里培育出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和紅四方面軍等多支紅軍主力部隊,一百多名信陽籍將軍從這里走向全國。
【信陽毛尖、信陽紅名揚天下】信陽是茶的故鄉,茶是信陽的象征。信陽種茶始于東周,至今有2300多年的歷史。信陽毛尖享譽海內外,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1958年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1990年在全國綠茶評比中以最高分榮獲中國質量獎金獎,1999年獲得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2007年日本世界綠茶大會,信陽奪得最高金獎6個。茶產業是信陽的傳統特色產業,目前,全市茶園面積達 210萬畝,開采面積115萬畝,無性系面積近45萬畝。2012年全市茶葉產量達5.2萬噸,總產值達77.2億元。2010年10月,信陽打破兩千年來只產綠茶的歷史,研發生產出我國最北緯度的紅茶新品——“信陽紅”,迅速紅遍全國。
【全國每百斤糧食一斤產自信陽】信陽是國家重要產糧基地、中原糧倉。近年來,信陽堅持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走出一條新型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以河南省農村改革試驗區為平臺,先試先行,大膽改革,夯實基礎,創新機制,農業生產連獲豐收。2012年信陽全年糧食產量實現了歷史性的“九連增”,總產達到116.43億斤,占全國糧食總產的百分之一、全省糧食總產的十分之一。同時,農村改革勢如破竹,創造了全國、全省農村改革試驗的許多“第一”, 實現了農民增收、土地增多、糧食增產、社會增效的良好局面。
【中原明珠,星光璀璨】近年來,信陽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和諧進步,魅力四射,屢獲殊榮,先后榮獲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級生態示范市、中國創業之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中國十佳宜居城市、中國最具潛力中小城市20強、中國最具綠色競爭力城市、全國最佳環保示范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魅力城市、中國休閑城市等眾多榮譽稱號。當前,信陽正搶抓中原經濟區建設機遇,著力建成鄂豫皖三省交界區域性中心城市、國家級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現代物流樞紐、中部地區承接東南沿海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信陽正在迅速崛起,成為中原大地的一顆燦爛明珠。(原標題:美麗信陽 魅力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