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周口有專業雜技團150多個,規模比較大的有30多個,從業人員7000余人;有業余雜技團和雜技班近700個,還有眾多的雜技戶、雜技村、雜技培訓班等,從業人員1.4萬余人。毫不夸張地說,只要有雜技演出的舞臺就有周口雜技人。雜技藝術就像周口這塊神奇土地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發出誘人的光芒,給人帶來無限的遐想。2004年10月,周口市順利通過中國雜協的考察驗收,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地級市“中國雜技之鄉”。
得到這一榮譽稱號后,周口市的雜技藝術家們更以辛勤的勞動和精湛的技藝創作出一大批優秀的雜技節目:《大飛輪》參加第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榮獲特別金獅獎;《晃圈》榮獲全國第六屆雜技比賽“金獅獎”及摩納哥第十七屆“初登舞臺”國際雜技比賽的最高獎——“金K獎”。同時,他們還挖掘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雜技新人。目前,從該市走出的雜技藝人領軍人物——張金貴、余帥、王敬宇、張國勝、楊建全、王新虎、杜學恒、崔江寧、余柏林、余海功、余海強、王鳳仙等一大批雜技界精英攜團隊常年在海內外巡回演出,占據著強大的雜技演出市場份額。
日前,周口市文聯組織采訪團,走近周口市一批雜技領軍人物,解析他們的成功之路。
一個偶然的機會,年幼的他和雜技結緣,癡迷“學藝”、“偷藝”的他,很快成為西華縣雜技團的“頂梁柱”。由于他在表演時所做動作難度高、場面驚險,被人稱為“飛老虎”。
上世紀80年代,他創辦了自己的雜技學校(雜技團)培訓學員、帶領雜技演員外出演出。在1987年周口首屆雜技大賽中,他和他的雜技演員表演的節目包攬了一、二、三等獎。之后,由于種種原因雜技學校倒閉,他雖然離開了雜技舞臺,但通過看電視雜技節目和查閱有關資料,他創作了不少新的雜技節目,以待東山再起。
本世紀初,他憑著對雜技事業的執著追求,再次辦起雜技學校,現已培養雜技人才近千名,其中相當一部分學員,在全國數十個雜技團體中擔任主演。
目前,他的雜技團共有32個演職人員,常年活躍在國內外,不但走進了上海、武漢、廣州等國內大城市,還走向了國際市場,先后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日本等多個國家表演雜技藝術,受到國內外觀眾的一致好評。
他,就是西華縣華夏飛虎雜技藝術學校校長王新虎,正是因為他對雜技藝術癡迷熱愛、執著追求、不言放棄的可貴精神,他的雜技事業才會“如虎添翼”飛出國門。
“四小虎”玩轉《雙飛杠》
2011年11月4日上午,記者跟隨周口市文聯、市雜技協會一行人來到位于西華縣城東關的華夏飛虎雜技藝術學校,見到了正在教室內教學生練功的王新虎。
一走進教室,記者就看到一位10歲左右的小女孩在練習“單手倒立”。她站在一條長板凳上,面前是一個僅容一只手按上去的練習道具,只見小女孩的身體猛地向前一縱,一只手已穩穩地按在了道具上,而她的整個身體則騰在了空中,兩條腿在腰部力量的配合下,做著各種動作。
而在教室的另一側,3個小男孩手拿草帽,一會兒排成一行,一會兒呈“疊羅漢”狀,手中的草帽在空中來回飛舞,最后穩穩地落在彼此頭上。更讓人叫絕的是,在教室內有4個高約2米的單杠,這4個單杠圍成一個四方形,4名小男孩在音樂聲中,分別躍上單杠,飛展騰挪,來回做著各種動作,活像4只“小老虎”在單杠上飛騰。“這個節目叫《雙飛杠》,在河南省第八屆雜技藝術大賽中獲得過銀獎……”王新虎說,為了排練這個節目,這些小男孩不知道摔過多少次,可就是憑著一股子韌勁兒,他們最終將這個節目成功拿下。
雜技團里的“飛老虎”
1975年,西華縣雜技團成立,王新虎和師父崔雙喜一起成了雜技團的雜技演員,當時王新虎只有14歲。
進入西華縣雜技團后,王新虎和崔雙喜一起不斷學習更高超的雜技技藝。有一次,西華縣雜技團請了河北、天津的雜技演員來演出,看到別人表演的《雙飛杠》很精彩,他和崔雙喜就想學習一下,但《雙飛杠》的演員演出時,他只能在遠處觀看,他還被告知絕不能碰演出道具,這讓王新虎很是納悶。為了學習《雙飛杠》,摸清楚道具的尺寸,他和崔雙喜趁晚上其他演員休息后,偷偷地摸到后臺,尋找《雙飛杠》的演員表演時用的道具——兩根木杠。正當他用手衡量木杠的尺寸時,木杠突然倒下,正好砸在王新虎的額頭上,頓時鮮血直流。可王新虎沒敢吱聲,忍著傷痛捂著傷口和崔雙喜離開了后臺。
回到家,王新虎把摸到的道具的尺寸記錄了下來,第二天就請工匠趕制了道具。道具做成后,他開始偷偷在家練習,經過鉆研,他還把外地《雙飛杠》演員表演時用的兩根木杠,增加到了4根,這樣一來雖然表演難度增加了,但觀賞性卻更好了。
“在表演《環球飛車》《馬術》等節目時,王新虎敢于挑戰高難度動作,尤其是在表演《環球飛車》時,他能騎著摩托車做360度大回環,所以在表演現場經常有觀眾稱贊‘王老虎會飛’,久而久之也就有了‘飛老虎’這個外號。”王新虎的師弟崔江濤說。
帶領雜技團走出國門掙外匯
2001年,王新虎重新回歸雜技行業,在西華創辦了華夏飛虎雜技藝術學校,并招收了一批5到10歲的孩子當學員。如今,他的雜技團常年活躍在國內外,不但走出了西華,走進了上海、武漢、廣州等國內大城市,而且走向了國際市場。
2004年,王新虎和他的雜技團在上海演出時,一個在現場觀看雜技的老板被他們的精湛技藝吸引,遂邀請他們到韓國演出。“當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能有到國外演出的機會!”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王新虎有了第一次到國外演出的經歷,生平第一次通過雜技賺到了外匯。
之后,王新虎和他的雜技團,相繼到馬來西亞、印尼、俄羅斯、泰國等十多個國家演出,表演的《綢吊》《高空皮吊》《七人柔術》《抖杠》《肩上芭蕾》等節目深受外國人喜愛。2004年,王新虎還參加了在馬來西亞舉辦的世界雜技藝術大賽,在眾多參賽雜技團中,他的雜技團表演的《雙層高車踢碗》《單手頂》等節目,憑借著高超技藝和優美造型力克群雄奪得最佳表演獎。
偶然結緣雜技
據悉,王新虎與雜技結緣,是因為小時候有一次,他到西華縣糧管所拿著彈弓準備打鳥時,被在此居住的張占林看見,張占林見他非常調皮,就對他說:“你這孩子這么調皮,不如跟我學雜技吧。”
“雜技是什么?”帶著對雜技的好奇,年幼的王新虎開始跟著啟蒙老師張占林學習“翻跟頭”、“倒立”等基本功。“你是個練雜技的好苗子,我已經沒有什么可教你的了,我給你推薦個更好的師父,你以后就跟著他好好學習雜技。”三四個月后,張占林忽然對王新虎說。張占林給王新虎推薦的是在西華頗有名望的雜技藝人崔雙喜,從此,王新虎在崔雙喜的帶領下真正走上了雜技這條路。
學習雜技非常辛苦。王新虎說,有一年冬天下大雪,他跟著師父崔雙喜在外面練習“拿大頂”(倒立),他們全然不顧地面全是雪,雙手按著地面,兩腿靠在墻壁上,堅持了40多分鐘,等師父喊停的時候,王新虎的手都僵硬了。練習“爬雙桿”時,練習者必須先爬到一個木桿頂端,然后縱身跳躍到另一個木桿上,并且跳桿的人要用肩膀頂著木桿。“由于是冬天,練習的時候不能穿棉衣,我反復地從一個桿子上跳到另外一個桿子上,有時肩膀都磨爛了,可為了能練習好技術,我硬是咬著牙堅持了下來。”
組建自己的雜技團
1981年,由于種種原因,西華縣雜技團不得不宣布解散,在這種情況下,王新虎決定組建自己的雜技團。
“師父教導我這么多年,我不能讓師父的心血白流……”說起自己組建雜技團的初衷,王新虎熱淚盈眶,他說,辦雜技團需要資金,可當時自己卻手無分文,他狠心賣掉了家里的糧食和樹木,又向朋友借,還說服父母變賣財產,想方設法籌錢。為此家里人認為他發瘋了,認識他的人說他瞎折騰,可王新虎全然沒有顧及這些,他只有一個想法:一定要創辦一個像樣的雜技團,把自己掌握的雜技表演技巧傳下去。
“那段時間確實是硬撐下來的。”王新虎說,家人堅決反對,父親更是大發雷霆,認定一條路一定要走到底的王新虎面對家人的反對反復解釋,并于同年創辦了自己的雜技團。
經過兩年的努力,王新虎培養出了180名雜技演員。1987年,在周口首屆雜技大賽中,王新虎和他的雜技演員表演的節目包攬了一、二、三等獎。
“上世紀80年代后期,雜技表演受到很大沖擊!1989年,我創辦的雜技團也難以維系,我只好另外找了份穩定的工作上班。”看著自己癡迷的雜技事業擱淺,王新虎心里很不是滋味。在之后的十多年時間里,王新虎雖然沒有上臺表演雜技,但是他無時無刻不在進行雜技節目的創作與創新,通過觀看大型雜技比賽資料,他把舞蹈動作中的步伐、眼神等揉入到雜技表演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表演風格,并創作出了《肩上芭蕾》《七人柔術》《三人技巧》《雙人高車踢碗》等既有舞蹈的美感,又有雜技表演技巧的新節目。
讓更多人享受雜技的魅力
“如今,雜技表演越來越受關注,最近,在周口舉辦的第三屆雜技‘百戲獎’暨河南省第八屆雜技大賽中,全省有192個雜技單位參加初選,經過激烈競爭篩選,我的雜技團脫穎而出,成為全省17個有決賽資格的團隊之一,表演的《雙飛杠》還獲得了銀獎。”王新虎說,由于接到的演出訂單越來越多,他把雜技團分為幾個演出小組,可同時前往幾個國家進行演出,讓周口雜技真正走向了國際舞臺。
為了培養更多的雜技表演人才,讓中國雜技藝術走得更遠,目前,王新虎準備投資100萬元創辦一所高規格的雜技藝術學校,訓練場地已經選好。王新虎堅定地說:“我要培養出一批雜技藝術人才,通過雜技表演這一獨特的宣傳窗口,讓周口的知名度得到提升,讓更多的人享受到雜技表演帶來的樂趣。”(張洪濤)(原標題:周口雜技大師王新虎:執著追求讓猛虎添雙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