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的一個偶然機會,姬克喜結緣甲骨文,決心學習甲骨文、鉆研甲骨文,從此傾注了所有的熱情……光陰荏苒,經過刻苦鉆研與不懈努力,姬克喜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甲骨文研究“草根學者”。如今,這位老人又自籌資金,不辭辛苦,赴全國各地舉辦甲骨文圖解展覽,只為提高大眾對甲骨文的認知水平,弘揚民族文化。
結緣甲骨文 刻苦鉆研
姬克喜1951年出生于河南省浚縣鉅橋村,自幼喪母,與奶奶相依為命。雖然家境貧寒,但姬克喜從小酷愛書畫、聰穎好學,20世紀80年代在安陽工作時,與甲骨文結下了不解之緣。
姬克喜在安陽工作期間,受“安陽殷墟筆會”的影響,迷上了甲骨文,并立志寫一部通俗易懂的甲骨文書籍。“當時有關甲骨文方面的書比較少,能講解甲骨文知識的人也少,只能靠自學。”姬克喜說。為了學習甲骨文,他把印刷品上的甲骨文剪下來貼在墻上,每天觀看,仔細琢磨,并從書店、圖書館找來各種關于甲骨文的書籍、資料,廢寢忘食潛心學習。
經過刻苦鉆研,姬克喜掌握了學術界形、音、義公認的1200多個甲骨文字,并對簡化漢字書法藝術及漢字演變過程進行了探索研究,先后編著了《甲骨文字源流簡釋》、《甲骨文圖解》、《簡化漢字標準草書》、《草書符號探秘》、《簡化字總表簡繁草書對照字帖》等。《甲骨文字源流簡釋》是姬克喜用了20余年的時間寫成的。《甲骨文圖解》通過圖解甲骨文的形式,對甲骨文進行了形象而生動的解釋說明,使各個年齡段的讀者都能自主學習甲骨文。
付出總會有回報。鑒于姬克喜在研究甲骨文方面的成就,他先后被聘為簡化漢字書法研究會主席、中國甲骨文書法藝術研究會理事、北京人文大學漢語研究中心研究員。《甲骨文字源流簡釋》、《甲骨文圖解》也被國家圖書館珍藏。
誨人不倦 傳承文化
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傳承,姬克喜自覺擔負起使命,用實際行動傳播甲骨文化。退休之后,姬克喜便開始自費在全國各大城市進行甲骨文圖解巡回展覽,他計劃用三年至五年的時間走遍全國,讓更多人能夠識讀甲骨文,了解我國現存的最早的文字,弘揚民族文化。
“學習和研究甲骨文的人本來就很少,長此以往,今后能夠認識這種文字的人可能會更少。”姬克喜的甲骨文圖解,用一塊塊圖文并茂的展板,詳細展示漢字從甲骨文到簡化字的演變歷程,使原本難懂的甲骨文變得易學、易懂。
姬克喜告訴記者,漢字的字理,即造漢字的道理。他宣傳漢語字理教學新思維,主要就是總結漢字的識字規律,在研究漢字如何形成的同時,通過甲骨文這一形式,用漢字字理去識字,使人們快速記憶漢字,提高學習效率。
如今,姬克喜的足跡已遍布北京、上海、河北、山東、山西、江蘇等,他還多次到各地高校講學,向多個圖書館捐贈甲骨文方面的書籍,與甲骨文愛好者交流、探討,生活忙碌而充實。
癡迷甲骨文研究20余載,姬克喜付出了很多精力、時間、金錢,如今的他生活依舊清貧。“但我攢下了豐厚的甲骨文研究成果。”姬克喜說,“一路走來,我的展覽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大家認為我做這項工作很有意義,這給了我很大的鼓勵,我一定會帶著展覽走遍全國!”
“把甲骨文從專家學者的書本里請出來,讓普通群眾都能認讀。我做這一切的目的就是這么簡單。”姬克喜說。(原標題:一位甲骨文研究“草根學者”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