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起源于上蔡
重陽成為節日,當始于東漢時期。據南朝《續齊諧記》云:“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
于是,桓景按照費長房的囑咐,屆時讓全家人都登上了山岡。傍晚回家,果見雞犬牛羊皆死。后來,人們為了避禍,每到九月九日,就離開家,登到高處,逐漸形成了登高望遠的習俗,并形成了節日。
那么,為什么說重陽節起源于上蔡呢?專家考證原因有三:
其一,《水經注·汝水》曰:“汝水又東南過汝南上蔡縣西。”又曰:“汝南郡,楚之別也,漢高祖四年置,王莽改郡曰汝汾?h故蔡國,周武王克殷,封其弟于蔡。”《世本》曰:“上蔡也。”說明當時的汝南郡治所在是上蔡。
其 二,桓姓,兩漢時期為上蔡豪門望族,乃蔡桓侯后裔!尔}鐵論》的《大論》篇有:“孔子適蔡,桓害之。”“蔡”,即今上蔡縣。孔子周游列國,七十二賢多伴 行。三千學子部分亦隨從,有數百人,并有武裝保衛;改軌蚪M織對孔子的圍困,可見其地位之高、實力之大及桓姓家族之強!渡喜炭h志》(1995年本)記載,在上蔡的264個姓氏中仍有桓姓。
其三,桓景所登的山,即現在上蔡城西的蘆崗。東漢時期,這一帶沃野千里,地勢平坦,河渠縱橫,唯獨上蔡縣城西一崗突起,縱貫縣境。該崗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7公里,最高處99米,上土下石,今名蘆崗,古代名岡山,與“山”的涵義吻合。
因而,重陽節起源于上蔡的說法確鑿無疑。桓景九月九日登高之后,此風逐漸四散開來,之后遠播全國。兩晉南北朝時,九月九日人 們登高食素,時為“素節”,風行全國,至唐詔令為節。晉朝周處的《風土記》謂:“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謂之登高會,又云茱萸會。”而唐代吟誦重陽節 的詩篇更是不勝枚舉,而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更是流傳至今的佳句。茱萸本是香味濃烈的植物,桓景把茱萸裝進 絳袋佩戴,原是為了祛邪避災,而到了唐代,已演變成頭上的飾品。
每年的九月九日,在桓景登高處的蔡侯望河樓,四面八方的游人接踵而至,佩戴茱萸絳囊,登高遠眺。
重陽節起源于上蔡,已為國內諸多專家學者認可。2003年,國家郵政總局在上蔡舉行了“重陽節特種郵票首發式”。至今,上蔡已成功舉辦九屆大型重陽節系列活動。
重陽節簡介
農歷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初九定 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游 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準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重陽文化的內涵及其價值
毫無疑問,重陽文化的內涵豐富、博大。首先,“重陽節”之名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重陽節”是根據“九”字的含義來定名的。在《黃帝內經·素問》中有“天地 之至數,始于一,終于九下焉”的說法。這說明“九”是個位數中最大的數字。而在《周易》中,“九”和“一、三、五”等奇數均被稱為“陽數”,九月初九,二九相重,又是兩陽相疊,故稱“重陽節”或“重九節”。
其次,長壽的主題是由于季節的原因確定的。農歷九月,從季節上看,暑熱已過,寒秋即臨,百花多數殘敗,樹葉開始凋零,清陽之氣逐漸消失,肅殺之氣陣陣逼人, 預示著寒冬即將來臨,給人一種凄涼的感覺。為了避免邪氣中身,人們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這就是重陽節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等習俗的由來。
再次,從古到今,不論哪個朝代,重陽節都以追求長壽為主旋律。“九九”寓意“久久”,可以說,重陽節的活動都是圍繞這個主題展開的。幾千年來,重陽文化一直影響著華夏民族,并起到顯著的作用。
就其學術價值而言,重陽節在歷經2000多年的形成、演變、發展的漫長過程中,緊緊圍繞健康平安、洪福長壽、吉祥如意、趨吉避邪這一企盼美好未來的主題,弘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的主旋律,其學術價值堪為民俗文化研究之瑰寶,社會意義與歷史意義影響極其深遠。
就其民俗文化價值而言,同樣有三點值得強調。之一,重陽節民俗文化具有極強的傳承性和地域性。重陽緊緊圍繞避禍消災、健康長壽、進取向上這一中心主題,構建 出極其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事象。之二,桓景的學道避災,雖帶有神秘色彩,但他把登高作為具體行為去實踐,從而形成了登高、飲菊花酒、佩戴茱萸絳囊這一傳統 的習俗,是中華民族登高強身健體、防病健身的民俗開端。它向世人展示:災難不可怕,邪惡不可懼,只有勇于攀登進取,相信自我,敢于抗爭,才能追求生命的價 值與美好的未來。之三,重陽節在演變過程中超越了大眾民俗文化的基本內涵。隨著民族文化的日臻完美,其文化內涵也有了質的升華與演變,派生出歷代文人、學 者、士大夫借重陽日抒情達意的高雅文化現象。他們在自身生活的特定環境條件中感悟著九九重陽日,并以重陽為主題在文壇史海中留下了不朽的佳句名作。
重 陽
□王付軍
丹桂飄香九月九,天中大地菊花黃。
扶老攜幼登高處,祈福消災保安康。
茱萸遍插佩香囊,神州處處勝春光。
全球華人共舉杯,祈愿祖國早富強。
歷史悠久 人杰地靈
中國重陽文化之鄉上蔡
上蔡縣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文化燦爛,是古蔡國所在地,是秦相李斯、漢相翟方進的故里,海內外蔡氏祖地,重陽文化的發祥地。古蔡八景已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名勝古跡?鬃蛹皻v代圣賢曾在這里樹立了文明豐碑。 上蔡,一座古老的都城。這里是中國重陽文化之鄉,千年古縣,河南省十大古城。數千年來,古蔡國以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傳承著華夏文明,締造出數度的繁榮,彰顯出古蔡古樸典雅而又不失現代氣息的歷史文化名城風采。
歷史文化溯源
上蔡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于西周初年,距今約3000年。
人類始祖伏羲氏因蓍草生于蔡地而畫卦于蔡河之濱,遂命其地為蔡。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建立蔡國,以國為氏,傳18代近600年,史稱上蔡(相對遷都州來的下蔡而言)。
古跡
上蔡有著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古跡名勝星羅棋布,遍及全境。
現存有“蘆崗擁翠”、“云護蓍臺”、“蔡河沉月”、“鴻隙現蓮”、“斯井雞鳴”、“景賢書聲”、“洪河夜雨”、“白云深處”八大古景。重點古跡有蔡國故城、 白圭廟、伏羲畫卦亭、蔡侯玩河樓、孔子問津處、孔子曬書臺、光武臺、奎星樓、李斯墓、蔡侯墓,還有順陽王墓(明代)、蟾虎寺(漢代)、陳莊民宅(清代)、 夏莊民宅(清代)、蘇氏節孝坊(清代)等。
其中,蔡國故城遺址、楚國貴族大墓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古城西城墻之上的蔡侯望河樓,樓臺之上建有玉皇廟,神殿及拜殿臺,是歷代文人雅士聚會之地,留下諸多膾炙人口的詩篇。蔡河之濱的白龜廟,蓍草蔥郁,白龜浮游。伏羲畫卦亭史稱造文字之先,創華夏文明之始。
歷史沿革
上蔡為古代蔡國地,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此。后叔度叛,為周公放逐,復封其子胡于蔡,曰蔡仲。后屢受楚國侵犯,一再遷都,初平侯遷至新蔡,后昭侯遷至州來(今安徽鳳臺),改州來為下蔡,故稱前都為上蔡。秦于此置上蔡縣。南朝宋移治是動城,故址在今汝南。北魏神龜二年(519)改置臨汝縣,北齊廢;隋開皇六年(586)又置武津縣;大業間復置上蔡,臨汝、武津先后省入,至此上蔡之名遂不變。隋屬汝南郡,唐屬蔡州,元至明清均屬蔡州,民國初屬汝陽道。建國后,屬信陽專區,1965年改屬駐馬店地區,2000年駐馬店撤地設市,屬駐馬店市至今。(原標題:重陽節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