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地上建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空中發展,為何豫西地區的農村卻保存有數量較多的地下民居?陜北等地的窯洞多依山開鑿,為何陜縣的窯洞偏偏出現在地平線以下?這種地下窯洞在營造技藝方面有何獨特之處?
據介紹,陜縣一帶的黃土具有很強的直立性,堆積層深300多米,抗壓、抗震。10米深度之內都是土質純凈的黃土,緊密、黏著性好,摸起來十分結實,成團性非常好,這樣的黃土層有非常好的隔音、隔熱效果。
此外,豫西地區地理位置至關重要,是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最早記錄“地坑院”的《西征道里記》出現在南宋之初的社會動蕩時期。專家推測,正是動亂的戰爭年代催生了反向思維——蓋不起房子,但可以挖得起洞,這種省工省料的“減法建筑”反映了該地區歷史時期的民生狀況。
地坑院營造技藝極少見諸于歷史記載,基本靠工匠口口相傳,其建造過程涉及風水先生以及土工、泥工、瓦工、木工等行當,營造過程由業主自行組織人員實施。細細算來,一座完整的地坑院建造包括十個環節:相地、方院、下院、打窯、飾邊、碾場、安裝、粉飾、排水、砌炕灶。
陜縣西張村鎮南溝村的任芹蒼,在當地被稱為“懂風水的先生”。他說,南方地勢高,動工選址時就要在南方挖主窯,其他方向以此類推。這種測算被叫做 “相地”。勘測人員用羅盤根據地形地貌、場地條件,確定宅向和宅型,主窯居東叫東震宅,其他依次為西兌宅、南離宅、北坎宅。
在當地人看來,地坑院選址關系家族興衰。動工前,他們要請勘測人用羅盤磁針結合磁偏角、風水避煞偏角定向,用線繩放線、土工尺度量、條盤定直角、木樁定位,長寬尺寸含五(土),這個過程為“方院子”。
接下來的“下院子”,先由人工粗挖,用轆轤等工具取土,再由技術人員精修、刷洗,形成“嵌斗式”天井。大約半個月后,“打窯”開始,此階段先挖門洞,再挖主窯,住進人之后,慢慢地開鑿其他窯洞。
之后是“碾場”,就是在攔馬墻外側修建散水場坡,過程中用石磙壓實。“安裝”主要包括修建窯隔,安裝門窗。“粉飾”階段,工匠們分層用麥秸泥粉刷窯壁和崖面,頭遍粉刷窯洞頂部每五尺留一收縮縫。隨后,他們開始修建排水設施,靠近廁所打一滲坑,直徑近1米,深度與天井相同。室內設施方面,炕灶相連,土坯層數為“灶三炕四”,炕的長寬含“七”。
尚根榮說,當地老年人多數都懂一些建造技術,但掌握核心技藝的人并不多。由于自上世紀70年代后,當地不再建造新窯洞,他們早已無施展機會。(圖片由張儒雷、尚根榮、張琦攝)(原標題:獨特的地坑院營造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