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雪圃乍開紅果甲,彩幡新剪綠陽絲,殷勤為作宜春曲,題向花箋貼繡楣。”唐代詩人韋莊在《春盤》一詩中,描述了古人春節時在院門上掛門箋的情景。門箋是剪紙的一種形式,好像旌旗一樣,逢年過節掛在門上,用于驅災避邪、招財納福。但事實上,大多數剪紙則用于四時節令和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中。
在靈寶,每年過了臘月二十三以后,當地婦女就“放下鋤頭上炕頭,拿起剪子剪虎頭”。過春節布置房屋裝飾農舍的窗花、頂棚花、門箋等都要在年前剪好。因此,民間流傳:“二十八,貼花花。”臘月二十八是個約定俗成的貼年畫、貼窗花的日子。那些慶賀豐收、六畜興旺、延年益壽、吉祥美好的剪紙,體現著農家的希望,使素樸的農舍煥然一新,不僅渲染了隆重、熱烈的節日氣氛,也使屋子的主人喜氣洋洋、精神煥發。中國人喜歡紅色,視紅色為吉祥色。因此,結婚用的頂棚花、喜字花、嫁妝花等禮花,過春節貼的窗花無不是用紅紙剪成的,且多用整張剪裁,不用碎紙拼湊。在人們看來,拼湊起來的禮花不吉利。
靈寶剪紙的題材大都是人物、動物、草木花卉。可貴的是它能借助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通過諧音、象征等手法,構成寓意性的藝術畫面。如《龍鳳呈祥》、《鳳凰戲牡丹》象征婚姻的美滿與神圣,《劉海戲金蟾》象征愛情的忠貞,《柿子和如意》表示四季如意、平安幸福,《喜鵲登枝》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門,《新媳婦懷里抱娃娃》表示“得子”等等。在剪紙藝術天地里,民間的巧手剪紙藝人盡可以憑借她們的想象描繪出理想中的一切,以形傳神,表達出巧意、新意、美意,借此表現人們熱愛生活的美好情趣。
(二)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繁榮,靈寶人傳統的民俗觀念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現代意識的審美需求。通觀靈寶民間剪紙,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已逐漸突破地域文化的小空間,進入現代文化的大天地。同時,在繼承傳統藝術精神的基礎上,進入個性化發展的空間。據靈寶文化部門的同志介紹,靈寶剪紙分陽刻、陰刻、疊剪、單剪四種。活躍在靈寶的“巧手們”,雖然在剪紙的表現形式方面有她們的共性,但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她們又有不同的個性。
提起靈寶剪紙藝人,首推家住靈寶市蘇村鄉西村的王蓬草。今年61歲的王蓬草7歲開始學習剪紙,她從學習窗花剪紙開始,經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磨煉和感悟,在剪紙藝術領域開拓出一個新的藝術空間。憨態可掬的《娃娃戲瓜》、姿態萬千的《千龍圖》、形神兼備的《人民公仆》,在她的手指之間飛落出另一種獨具神韻的藝術魅力。王蓬草曾經把多年來的剪紙心得總結成文字,寫成了《對于民間剪紙談幾點體會》、《關于民間剪紙中“龍”的傳說》,先后刊登在河南民間美術文集《大河風》上。之后,這兩篇文章又分別榮獲第一屆、第二屆中國民間美術學會河南分會一等獎、優秀論文獎。1988年,河南省民間美術學會授予其“民間剪紙藝術家”榮譽稱號。2003年,她的剪紙作品入選北京抗擊非典藝術展。此外,年過六旬的靈寶市尹莊鎮農民王璽玉,擅長人物剪紙,剪出的人物活靈活現、惟妙惟肖;靈寶市區的郭麗萍曾在廣州等地舉辦剪紙展覽,受到了專家和中外友人的高度評價,她的剪紙作品已被多家博物館收藏。靈寶剪紙還有一種刀刻形式,其工具經過歷代藝人的不斷改進,規格型號數十種之多。由于其鐫刻手法精細,作品顯得拙樸嚴謹。老藝人楊仰溪沿用祖傳的刀刻技藝,以戲曲人物、花鳥魚蟲圖案為主,把剪紙、紙扎融為一體,每次可套刻百余張,使剪紙效率大為提高,令人嘖嘖稱奇。
靈寶民間剪紙還參與了對外文化交流活動。近年來,靈寶涌現出了一批富有成就的民間剪紙藝人,其中有9人被中國剪紙研究會吸收為會員,25人成為河南省剪紙會員,6人被河南省民間美術協會授予“民間剪紙藝術家”稱號。
(三)
靈寶剪紙產生于勞動者之中。勞動者的審美情趣又受他們所處的地理環境以及社會生活、社會心理直接影響。黃河水、黃土山養育的靈寶人民兼有粗獷豪放和深沉細膩的個性特征。他們扎根于生活沃土,飛剪走紙,將自己的情思、才華和美好心愿都傾注在朝夕相伴的剪紙中,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民俗與人文心態,顯示出了極高的審美價值。
近年來,由于受人力、物力所限,民間剪紙的發展受到了一定制約。著名作家馮驥才說?押“民間文化是一種母親文化,它是我們的根,它融入了我們的血肉,給了我們情感。而現在,它正在迅速消失、瓦解……我們必須把它保護起來。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民間藝術都需要拯救。”馮驥才不但這樣說,也這樣做了。近年來,他積極致力于民間文化的保護,用自己的積蓄盡力購買民間文物。他的行為,也許可以為如何保護民間文化提供一個思路。但民間文化的出路和希望,恐怕還在于后繼有人。(胡曉萍 張明)(原標題:靈寶剪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