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報道,河南省開封市政府昨天(21日)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國開封第30屆菊花文化節”將于2012年10月18日開幕。開封市長吉炳偉說,希望通過每年一度的菊花文化節,讓外界更多地了解開封這座“七朝古都”,同時帶動開封第三產業發展,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
有著2750年建城史和2300年建都史的開封,種植菊花的歷史也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到了北宋,宮廷和民間的養菊、賞菊之風蔚為盛行。
從1983年首屆菊花節到今年的第30界,開封菊花節已經步入了“而立之年”,開封市市長吉炳偉說,菊花節已經成為推動開封文化、旅游、經貿深度融合的大型綜合性和經濟文化活動。
吉炳偉:每年的經貿活動也是我們開封菊花文化節的主要活動,我們叫“菊花搭臺,經貿、文化唱戲”,所以開封的菊花文化節也成為推動開封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的重要平臺。
近年來,各類主題的文化節在全國各地興起,文化節已經成為地方政府在城市營銷中最常用的一種手段。品牌專家楊曦輪分析,此舉可謂一石三鳥,在打造地區品牌的同時,能夠借助文化節整合本地資源,并提升本地市民的認同感。
楊曦淪:現在大家找各種各樣的題材做文化節,會形成自己的獨特性和標志性的事件;能夠把各種文化凝聚到一件事兒上,形成聚焦,對于地方政府來說,文化活動是跨部門的,它好聚集不同的資源;同時對城市內部的影響也有作用,能夠給當地市民提供一種價值感,提升對城市的信心。
北京大學秘書長、區域經濟專家楊開忠表示,不僅是在中國,隨著經濟的一體化和全球化的加深,地方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把一個區域作為一種產品進行挖掘、包裝和營銷,已經成為世界各地普遍采用的一種戰略。
但楊開忠也提醒,我國地方政府在舉辦各類文化節時,一定要因地制宜,體現本地區的特色和潛力;要把實際效果作為重要指標,不要為了辦而辦;同時,要盡可能多給社會力量提供參與空間。
楊開忠:第三方面我覺得應該想辦法,通過政府引導,然后讓民間多參與,調動社會的力量去搞相應的節市活動。
楊開忠說,以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主要依靠廉價的生產要素和投資,而近年來地方政府對打造文化節的熱衷,正是發展觀念的一種轉變。
楊開忠:在這樣的過程中,如何利用文化創新驅動發展方式的轉型,獲取競爭優勢,這恐怕是今后我國各地區發展的必然趨勢,很多地方都把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經濟增長點;從全球來看,全球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也是一個大趨勢。
開封市長吉炳偉在接受經濟之聲采訪時則表示,開封也在有意的引導“中國開封菊花文化節”成為拉動本地服務業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加速器。
吉炳偉:其實我們最終的目的還是想拉動服務業的發展,下一步整個中國經濟發展,服務業是個最大的切入點。具體到開封更具備這個條件,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所以我們也想借這個菊花文化節促進開封服務業的發展,這也是拉動內需、擴大經濟增長一個最重要的措施。(王浩)(原標題:河南開封:借“中國菊花文化節”平臺加快經濟結構轉型)